文/柳轻盐
![]()
2011年冬天的北京,新发地市场的羊肉摊位前挤满了抱怨的顾客,那一年人们给羊肉起了个外号叫"羊贵妃",价格暴涨40%让很多家庭的涮锅计划泡汤。
十三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季节,同样的市场,羊肉价格又开始了连续上涨,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显示每公斤70.98元,已经连续三周走高。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历史的重演,都是冬天,都是涨价,都是新发地的摊主们笑容满面。
但如果我们深挖下去,会发现两次涨价背后的驱动力已经完全不同,2011年那次是货币和成本的双重推动,而这一次,藏着一个更深层也更难解决的问题。
上午九点,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市场的肉类销售大厅里人流涌动。我在一个月前来过这里,当时羊肉摊位前还算冷清,商户们抱怨生意难做。但现在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几乎每个摊位前都围着三五个批发商,有的在讨价还价,有的在催促装车。一位做了十几年羊肉生意的商户告诉我,羊肉卷现在一天能卖掉一两千斤,比前段时间多卖一倍。他的冷库里堆满了从内蒙和河北运来的货,但他说这些货可能撑不过这周,得赶紧补货。
数据印证了市场的火热。农业农村部监测的11月份第一周全国羊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70.98元,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1.6%,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周上涨。虽然涨幅看起来温和,远不如2011年那次暴涨来得凶猛,但持续性更强,而且从9月底开始价格就在稳步抬升,没有回调的迹象。
市场给出的解释很一致,冬季是羊肉消费的传统旺季。涮锅、炒菜、炖汤、烧烤,羊肉在中国人的冬季食谱里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北方地区,没有羊肉的冬天是不完整的。批发商和零售商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备货,餐饮业的采购需求也在增加。新发地市场的数据显示,羊肉卷的销量增幅尤其明显,这说明涮锅这种消费场景正在拉动整个市场。
分析师们的观点也大同小异,季节性规律在起作用。他们翻出历年的价格曲线,指着每年11月到次年2月的那段上扬走势说,看,这是正常的。一些券商研报认为这轮涨价属于可控范围,不会对CPI造成太大影响,建议投资者关注相关养殖企业的投资机会。消费者的反应则比较实际,该吃还得吃,只是在点菜时会多问一句价格,或者把一斤羊肉卷改成半斤。
但如果我们从供给端看,会发现一个被市场忽视的事实。我花了些时间研究主产区的养殖数据,内蒙古、新疆、河北这三个传统羊产区的育肥羊存栏量在过去两年持续下降。内蒙古某旗县的畜牧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2023年该地区的羊存栏量比2021年减少了18%,而这个旗县是当地重要的肉羊供应基地。
为什么养羊的人越来越少?我问了几个养殖户,答案惊人地一致,不赚钱。一只育肥羊从出生到出栏需要6到8个月,期间要消耗大量饲料。玉米价格从2020年的每吨2000元涨到现在的2600元左右,豆粕更是从每吨3200元涨到了4500元。饲料成本占到养羊总成本的60%以上,这意味着即使羊肉价格上涨,养殖户的利润空间也在被压缩。
一个更直观的对比是,养一只羊的纯利润现在大概在150到200元之间,而养一头猪的利润在好的时候能达到500元以上。时间成本差不多,风险也类似,养殖户自然会用脚投票。更何况羊的养殖还需要草场或者放牧空间,这在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些地区甚至开始限制放牧,要求圈养,这又进一步推高了成本。
市场在说需求旺盛,季节性消费高峰来了。但数据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中国的人均羊肉消费量大约是每年3.5公斤,而猪肉是每年40公斤左右,羊肉消费量仅仅是猪肉的十五分之一。需求端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新发地市场的火热更多是存量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并非增量需求的涌现。
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想吃羊肉的人一直都在,而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蛋白的需求是刚性的。但供给端出了问题,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养羊,越来越少的羊能够进入市场。这是一个结构性收缩,它不会因为冬天过去就自动恢复,也不会因为价格涨了一点就吸引养殖户回来。因为养羊的周期太长、利润太薄、政策限制太多,在整个畜牧业的版图上,羊产业正在被边缘化。
我翻了一下2015年以来的羊肉价格数据,试图找出当前这轮涨价在整个周期中的位置。从2015年到2017年,羊肉价格经历了一轮明显的下跌,最低时跌到每公斤50元左右。那两年很多养殖户亏损退出,行业经历了一次出清。2018年到2022年,价格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期,在55到65元之间震荡,涨跌幅度都不大。而从2023年开始,价格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虽然涨幅不如2011年那次猛烈,但趋势非常明显。
如果我们把这个周期拆开看,会发现它符合典型的"跌-稳-涨"三段式规律。下跌期是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平台期是市场自我调节、供需逐步平衡的过程,而上涨期往往意味着供给开始跟不上需求,市场进入了短缺状态。当前的价格走势显示,我们正处于这轮上涨周期的早期阶段。
一个有意思的参照系是牛肉。2018年到2020年,牛肉价格经历了一轮持续上涨,从每公斤65元左右涨到了85元,整个上涨周期持续了大约18个月。牛肉和羊肉在消费属性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中高端肉类,都有季节性消费特征。如果羊肉价格遵循类似的规律,那么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的这轮上涨,可能会延续到2025年上半年,总涨幅可能在20%到30%之间。
羊肉消费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季节性波动非常明显。我算了一个数字,羊肉的季节性波动系数大约是猪肉的2.3倍。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绝对的消费高峰,而3月到8月是消费低谷。这种强烈的季节性在过去三年被疫情打乱了,餐饮业受限、聚餐减少,羊肉的季节性规律被削弱。今年是疫情后第一个完整的冬季消费旺季,被压抑的需求和恢复的餐饮业叠加在一起,季节性涨价的幅度可能被之前的分析低估了。
从更长的时间轴看,过去四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多轮食品价格周期,每一轮周期都对应着特定的经济背景和政策环境。2011年那次"羊贵妃"发生在货币宽松和通胀预期升温的大背景下,而当前这轮上涨的宏观环境完全不同。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但结构性的供给问题更加突出。这说明,当前的羊肉涨价更多是行业内部矛盾的体现,而非宏观经济波动的副产品。
有这样一个在北京经营涮肉店的个体户,他的店开在朝阳区一个居民区附近,主要做周边居民的生意。他告诉我,羊肉成本占到他总成本的35%左右,这轮涨价让他每天多支出大约200元。对于一个月营业额只有十几万的小店来说,这不是小数目。
但他不敢涨价。他说,店铺周围三公里内有五家做涮肉的,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有一家店推出了"羊肉卷买一送一"的促销,虽然他知道那家店用的羊肉质量可能不如自己,但消费者不会细究这些。在这种环境下,谁先涨价谁就先失去客户。他只能想办法从其他地方省成本,比如减少配菜的份量,或者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
他还注意到一个变化,来店里吃饭的客人数量并没有减少,这说明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客人在点菜时会纠结,原本点两斤羊肉卷的,现在会先点一斤,吃得差不多了再看要不要加。单次消费的客单价在下降,这让他的营业额增长乏力。他盘算着,如果羊肉价格再涨10%,他可能就得考虑调整菜单了,要么涨价,要么换成其他肉类。
这样的个体户在北京有成千上万个,他们处于整个羊肉产业链的最末端,是价格波动最直接的承受者。上游养殖户因为成本上涨而减少供给,中间的屠宰场和批发商则通过控制货源来维持利润,而这些小餐饮业主既没有议价能力,也没有转嫁成本的空间,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从他的困境可以看到一个更大的问题。供给不足的代价最终由谁承担?表面上看是消费者,因为价格涨了。但消费者可以选择少吃或者不吃,真正被困住的是那些依赖羊肉经营的小业主。他们投入了资金、租了店面、雇了员工,不可能轻易转行。当供给端出现结构性收缩,产业链上最脆弱的环节就会首先承压。
畜牧业的政策和资金投入长期向规模化养猪倾斜,这当然有道理,猪肉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类消费。但羊产业在这个过程中被边缘化了,缺少政策支持、缺少技术投入、缺少规模化养殖的基础设施。很多地方的草场退化、环保限制加严,传统的放牧模式难以为继,而现代化的圈养模式又成本高昂。养羊成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年轻人不愿意干,老一辈养殖户也在逐步退出。
大家都在关注价格涨了多少、会不会继续涨,但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养羊了?当一个行业的从业者持续流失,供给能力不断萎缩,那么价格上涨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失衡和老化。今天我们讨论羊肉涨价,但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也许几年后我们要讨论的就是"羊肉哪里买"了。
一年后的某个冬天,新发地市场的羊肉价格可能已经突破了85元一公斤。市场里的羊肉摊位数量在减少,因为货源越来越紧张。那些小涮肉店有一部分已经改成了烩面馆,因为羊肉的成本让他们撑不下去。而想吃一顿地道的涮羊肉,可能需要提前预约,还要接受限量供应。
到那时回看今天,会发现每公斤70元的价格,只是一个开始。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