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秋,一声征兵的号角,唤醒了皖南乡村青年沉睡的梦想。披红戴花,辞别泪眼婆娑的母亲,他登上“江汉号”客轮,顺江东下,奔向一个名为“军营”的熔炉。从此,二十载青春岁月,与空军工程兵三团和基建工程兵301团的命运紧密相连。从新兵连的“血与火”洗礼,到如皋机场大会战的漫天风雪;从东北嫩江的战备前沿,到古城苏州的建设工地。军装的颜色几经变换,但钢铁般的意志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褪色。这是一段用汗水、热血与忠诚铸就的青春史诗,是一个普通士兵用双手参与国家建设的真实见证。光阴似箭,射不穿厚重的记忆;日月如梭,织不尽军魂的华章。
光阴如渡,二十载军旅生涯,在生命的长河中不过倏忽一瞬,却足以将一个人的青春锻造成不朽的丰碑。1963年那个金秋,到1983年那个盛夏,一位青年从皖南乡村走向广阔天地,将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这不是一段尘封的往事,而是一曲用青春、汗水甚至热血谱写的英雄赞歌,时至今日,那激越的旋律依然在时光深处铿锵回响。
一、梦想启航,1963年的告别与奔赴
1963年的中国,空气中弥漫着朴素而昂扬的气息。对于安徽高河公社的一个十八岁青年而言,走出乡土的路仅有两条:寒窗苦读,或参军报国。当空军征兵的消息如秋风吹遍田野,他“欣喜若狂,四处奔走”,内心的火焰被瞬间点燃。那是儿时在十几里外追看战斗电影时埋下的种子,是对银幕上解放军英雄的无限崇敬催生的梦想。
母亲的泪水,是这次奔赴最柔软的牵绊。那泪水里,有对小儿子远行的不舍,有对前路艰辛的担忧,更有在父亲坟前无声诉说的复杂心绪。但时代的召唤与个人的理想最终冲破了离愁,10月26日,披红戴花的青年在锣鼓喧天中,与23名同乡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崭新的绿军装,让这个农村青年“心花怒放”,那不仅仅是一身衣裳,更是一个全新身份的加冕,是命运转折的鲜明标志。
![]()
从安庆港乘坐“江汉号”顺江东下,客轮劈波斩浪,如同他的人生驶向开阔的江面。南京象山和老虎山的新兵训练基地,是他军旅人生的启蒙课堂。队列、条令、政治教育,重塑着这群农家子弟的精神与体魄。而真正让“兵”的概念落地的,是分到空军工程兵三团后的两场“洗礼”:黑夜紧急集合长途奔袭,脚踝磨破血肉模糊仍咬牙坚持,让他初尝军人意志的滋味;火车站旁民房失火,全营官兵奋不顾身以脸盆铁桶筑起灭火长龙,则让他深刻体会到“人民子弟兵”五字千钧的重量。那双摔掉瓷的搪瓷脸盆,成为“为人民服务”最初、最直观的勋章。
二、熔炉锻造,钢铁团队与热血征程
部队是一座大熔炉,更是一所大学校。1964年春节,汇聚于常州龙虎塘废旧厂区的空军工程兵三团,展现出革命集体主义磅礴的生命力。官兵们亲手将废墟变为营房,让荒芜重现生机。大年初三的全团会操,场面震撼人心:军旗猎猎,口令嘹亮,两千多名官兵步伐整齐,口号震天。站在这样的方阵中,个体融入集体,渺小的“我”汇入了宏大的“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力量感油然而生。这种“团队魂”,是军队赋予军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后,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杭州笕桥机场山洞库房改造、江苏如皋高标准机场的紧急修建……这些任务无不关系国家防空安全,是“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的硬仗。隆冬时节,如皋工地大雪纷飞,但施工现场却“热气腾腾,彩旗飘飘,机器轰鸣”。没有先进机械,就靠“人拉肩扛”;时间紧迫,便“夜以继日”。这是意志与体能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忠诚与担当的终极考核。当被誉为“样板机场”的工程胜利竣工,那种参与铸就“地下铁长城”、铺就“战鹰通天大道”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足以抵消所有艰辛。战士们高唱的“我们是空军工程兵,我们是钢铁英雄汉”,正是此刻心声最豪迈的抒怀。
![]()
艰苦的施工,部队生涯还提供了多元的历练舞台。从营部通信员到外出学习机械修理,再到成为新组建机械连的“小教员”;从被抽调到山东学习洞库技术,到1969年冒着零下40摄氏度严寒奔赴东北嫩江执行军农和战备任务;从1971年在安徽天长县负责“三支两军”工作,经历制止武斗、解放干部、抗洪救灾等复杂局面,两次参加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文艺形式服务部队和社会。这些经历,极大地开阔了视野,锻炼了组织协调、群众工作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使一名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一名思想成熟、能力全面的军队干部。照片中那个站在后排的年轻身影,目光一次比一次更显坚毅与沉着。
三、转型与传承,军魂不灭,薪火永续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1976年,空军工程兵三团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第31支队301团,使命从纯粹的国防工程向更广泛的航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展。1978年,受命组建安装营,面对全新的专业领域,他和同事们发扬“找米下锅”的主动精神,积极开拓地方市场,以出色的工程质量赢得赞誉。即便在部队即将裁撤的传闻中,安装营依然能做到“思想不乱、纪律不散、施工不停、任务不减”,其高度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正是二十年军旅锤炼形成的钢铁作风的缩影。
1983年8月1日,建军节这一天,他们集体脱下了心爱的军装,转业落户古城苏州。身份转变,但军魂已深深烙印在血脉之中。面对陌生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批“老兵”将部队的优良传统——敢于攻坚克难、严守纪律、善于学习、精诚合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们迅速在苏州建筑市场站稳脚跟,出色完成了包括苏州电视机厂、彩香新村在内的众多重要工程,实现了从“国防长城”的建造者到“经济大厦”建设者的成功转型。军旅二十年赋予的,不仅是值得庆幸和自豪的回忆,更是足以支撑后半生砥砺前行的精神资本。
![]()
回首望,二十年军旅,是倏忽间的青春飞渡,更是生命中最厚重、最华彩的篇章。它从一个乡村青年的梦想启航,在集体的熔炉中百炼成钢,在国家的需要里辗转征战,最终将钢铁军魂融入地方建设的血脉。光阴为渡,渡的是岁月,不变的是那份忠诚、担当与奋斗的底色;军魂作舟,承载的是记忆,传承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
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告诉我们:最值得骄傲的人生,并非追求个人的显赫,而是将个体价值融入时代洪流,在集体的事业中实现升华。那些用青春和汗水浇铸的机场、洞库、工厂、新村,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出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品格,已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那个火红的年代,并将继续激励后来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同样无悔的华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