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泥灌进地道,战争就不再是较量,而是屠宰。
以色列军方近日公开视频:混凝土搅拌车轰鸣着,将滚烫的灰浆源源不断注入加沙地下隧道。镜头里没有枪声,没有爆炸,只有一片死寂,150多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被困其中,既无法突围,也无人救援。
他们不会战死,而是被活活封存,在黑暗中窒息、脱水、绝望,最终连尸体都被凝固在水泥里,永世不得见天日。
![]()
这已不是军事行动,而是一种仪式化的惩罚——以“彻底清除”之名,行“永久抹除”之实。
内塔尼亚胡政府将此举包装为“反恐必要手段”,声称这些地道是“恐怖基础设施”。可问题在于:当敌人已被围困、失去战斗力,甚至可能因饥饿濒临死亡时,再用水泥封死出口,究竟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泄愤?
更令人不安的是,以色列以此作为谈判筹码:200名被困武装分子的生死,直接挂钩8具人质遗体的归还。
一边是以色列议会加速推动,“对哈马斯分子一律处死”的法案,一边是国防部长下令“摧毁最后一条隧道”。强硬姿态背后,透出的不是战略清醒,而是复仇逻辑的全面主导。
![]()
战争当然残酷,但文明社会之所以设限,正是为了防止仇恨吞噬人性底线。即便对方是武装分子,国际法仍要求给予基本人道待遇,包括不施加酷刑、不进行集体惩罚、不剥夺生存机会。
而用水泥活埋,恰恰踩中了所有红线。这不是“精准打击”,这是用工程手段实施的系统性灭绝。
有人辩称:“他们先袭击平民,活该如此。”
可正义不能靠以暴易暴来实现。若因对方残忍,我们就放弃规则,那与野蛮何异?今日可以封杀哈马斯,明日是否也能对任何“敌对群体”采取类似手段?一旦打开这个口子,战争伦理的堤坝就彻底溃决。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物理清除”正在成为一种新范式。从无人机定点斩首,到推土机夷平街区,再到如今的混凝土灌注,以色列的战术越来越依赖“不可逆摧毁”。
![]()
它追求的不是击败敌人,而是让敌人“从未存在过”。这种思维蔓延下去,和平谈判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哈马斯固然罪责难逃,但若连投降、交械、移交遗体都换不来一线生机,谁还会选择对话?
讽刺的是,美国一面呼吁“避免破坏和平进程”,一面又默许甚至纵容此类行动。调解人透露,美方已接受哈马斯“仅交出重型武器”的妥协方案,但以色列断然拒绝。
显然,在内塔尼亚胡眼中,政治解决不如军事碾压来得痛快。他的战略已从“遏制”转向“主动出击”,实则是将整个中东拖入无休止的暴力循环。
![]()
而真正付出代价的,永远是普通人。加沙的地道不仅是哈马斯的工事,也曾是平民躲避空袭的避难所。
如今,无论里面是谁,一律封死。水泥之下,或许有战士,也可能有误入的平民,甚至儿童。但在“彻底清除”的逻辑里,个体生命早已被抽象为“威胁数据”。
战争需要胜利,但胜利不该以人性为代价。当一个国家开始用混凝土浇筑仇恨,它赢得的或许是一场战役,却输掉了未来和平的可能。
![]()
因为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把敌人埋进水泥,而是靠建立一种让双方都不愿再战的秩序。
可惜,今天的中东,正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水泥干了,地道死了,人心也凉了。而和平,还在地道之外,遥遥无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