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梁思涵)“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上课坐不住,刷个短视频都分心……该不会是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吧?”最近,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股“ADHD自诊热”,不少家长对照网络信息,自行给孩子“确诊”,甚至出现“人均ADHD”的说法。
专家提醒,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诊断必须科学严谨,盲目“贴标签”“自我对照”不仅无益,还可能耽误孩子成长。
孩子好动≠多动,三大核心症状要认清
“ADHD全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11月7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洁英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是其三大核心症状,其诊断必须经过全面而专业的临床评估才能确认。
- 注意力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神,难以听从指令,经常丢三落四;还存在拖延、对一些事情有回避和畏难情绪等问题。
- 多动:主要体现在难以安坐,手脚小动作不停,严重时可能会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同时会有精力异常旺盛,难以入睡等情况。
- 冲动:症状主要是缺乏耐心,不能按照秩序排队,习惯打扰别人说话;做事行为鲁莽,不考虑后果;情绪易急躁、行为易失控,易造成社交困扰。
![]()
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洁英正在为患者看诊 受访者供图
一些家长将孩子好动误认为是ADHD的表现,“ADHD的关键在于这些行为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且在家庭、学校等两个或以上场合都会出现。”王洁英强调,这与普通好动有本质区别,普通调皮的孩子在需要安静的场合、陌生环境下能遵守规则,且兴奋性活动多有目的性,家长教育后通常有效。
科学诊断要多维评估,不能靠“自我对照”
王洁英表示,ADHD的典型症状一般出现在儿童12岁及以前,且会持续至少6个月,并且明显影响家庭生活、学习或社交功能。其诊断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不能仅凭表象判断。首先,医生会通过与家长,甚至老师们的深入访谈,全面了解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其次,需详细采集孩子的个人发育史、母亲孕期情况、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等。
在检查方面,除了常规体格检查(如测血压、检查体表特征)外,还需进行血液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最后,包含注意力、多动、智力、情绪等一系列专业的评估量表是明确诊断和识别是否存在共患病(如焦虑、抑郁、强迫障碍、睡眠障碍等)的关键依据。最终,结合上述诊断依据,医生会做出专业评估,得出诊断结果。
药物治疗+行为干预,中医、运动也可辅助
谈及治疗,王洁英表示,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年龄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症状较轻或低龄儿童,心理行为治疗是首选。
当症状明显影响学习、社交等功能时,药物治疗是核心手段。“最常见的是哌甲酯等兴奋性药物,能有效改善症状。”王洁英表示,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也可以作为辅助调理手段,通过中医辩证患者脏腑阴阳等方面,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作息、训练感统协调的活动、协作性的体育运动,对症状改善也有积极作用。
王洁英提醒,网络信息可用于初步了解,但切勿自行“对号入座”。ADHD的诊断有严格的标准,必须由专业医生在全面评估后做出,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科学认知、及时就医是应对ADHD的正确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