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第八届进博会期间,腾讯新闻联合诺华公司共同举办《超级问诊》进博会特别场传出消息:心脑血管疾病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居民的首要健康威胁,目前患者已超过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与之相关。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我国居民对血脂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偏低。
由腾讯新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化健康传播研究基地联合编制,发布《支架(PCI)术后患者疾病和健康管理认知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揭示了我国支架术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健康管理行为及社会支持现状。《蓝皮书》数据显示,多数心梗患者在经历支架手术后,对血脂管理、药物依从性、复诊随访等关键环节的理解依旧不足,仍存在认知盲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张建珍教授介绍:《蓝皮书》共覆盖22个省份、202位患者,背后的数据揭示出几个突出问题。首先,公众存在“健康错觉”,37.61%的人对自己需要支架手术感到非常惊讶,许多患者对自身病情与治疗并不了解。其次,关键指标认知薄弱,81.19%的患者不清楚自己的LDL-C结果,相关健康知识未真正入心。第三,长期管理难以坚持,支架术后第三次复查率仅有23%,部分患者忽视了或无法独立理解出院小结,缺乏复查意识。最后,陈旧观念成为阻碍,“是药三分毒”、“没感觉等于没病”等误区根深蒂固,耽误治疗、加重管理难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强调:要预防和控制斑块,需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将LDL-C作为首要的治疗目标。患者检查出斑块后,应根据医生指导,改善生活方式并在必要时坚持药物治疗。而在心梗发作后,植入支架也并非一劳永逸,如果没有进行严格的血脂长期控制,尤其是控制LDL-C的水平,支架处可能会再度狭窄,未放支架的部位可能形成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需严格管理血脂水平做到“双达标”,一方面根据危险分层了解自己的LDL-C达标值,做到个体化达标,另一方面能够做到坚持随访、长期达标。专家说,目前常见的降脂治疗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近年来,临床上也有了PCSK9 mRNA干扰类降胆固醇药物等创新疗法,为实现血脂长期达标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安教授表示:心梗发作有很多先兆症状,包括典型胸痛胸闷,还有不典型的牙痛,上腹不适恶心等等,总体来看其先兆症状多种多样,也会因人而异。不能因“我还年轻”而放松警惕,特别是中青年男性,或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的人群,应特别注意监测并控制LDL-C达标情况。此外,心梗后的管理需要“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健康生活方式”三管齐下,缺一不可。药物方面需要遵医嘱长期服药,千万不要擅自停药或减量。对ACS术后患者,出院后1年内需按1、3、6、9、12个月复查,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每6-12个月一次。复查绝不是“走流程”,按照标准进行复查可以有助于患者评估各项指标达标情况,查看疾病进展情况,并根据个体达标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蓝皮书》也揭示,当前健康传播面临着一项关键挑战:如何将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隐性指标异常”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接受并能引发行为改变的健康信息。
此次进博会期间,作为八年连续参展的“全勤生“,诺华公司携心血管及肾脏治疗领域的重磅创新成果再度亮相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集中展示多款突破性创新药物与前沿治疗方案,涵盖从高血压、高血脂及IgA肾病(IgAN)等重大疾病领域。
原标题:《心脏支架术后不是“一劳永逸”,葛均波王建安等院士呼吁:这些事项需重视》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