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一名女主播在镜头前模仿死刑犯劳荣枝的法庭陈词,语气悲情、姿态夸张。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场风暴的中心——仅仅数小时后,其账号“劳枝数到三”被抖音无限期封禁。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违规处罚,而是一记警钟:当犯罪成为表演,当苦难沦为素材,我们正在见证一场集体性的道德脱敏。
![]()
这并非孤例。2025年3月,“最美通缉犯”卿晨璟靓出狱后注册新号,以“大牢出来的女人”为标签直播卖货,迅速吸粉;同年早些时候,一名自称服刑归来的博主持续揭秘“狱中潜规则”,将司法惩戒包装成“逆袭叙事”。这些账号无一例外,最终都被平台清空内容、抹除粉丝、永久封禁。它们共享同一种逻辑:把人生的至暗时刻,变成流量的高光时刻。
![]()
平台的反应不可谓不坚决。抖音明确禁止“以违法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并通过AI识别、关键词拦截、设备指纹追踪等技术手段构建防御体系。算法不再奖励猎奇与审丑,反而主动降低此类内容的推荐权重。一旦触发红线,等待他们的不是爆火,而是系统性的清除——取消营利权限、禁言、断流。这不是简单的规则执行,而是平台在价值观与流量之间做出的选择。
![]()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总有人前赴后继?答案藏在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里。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普通人发声愈发困难,而极端、争议、悲情的内容却能轻易穿透算法屏障。一些人发现,哪怕背负骂名,也能换来关注与变现。于是,“黑红也是红”成了扭曲的生存策略。他们赌的,正是公众对底线的容忍度正在悄然下降。
更危险的是,这种模仿正在消解刑罚的严肃性。劳荣枝案震惊全国,其利用情感欺骗实施绑架、抢劫、杀人,造成七人遇难。法庭上的每一句辩解,都曾牵动亿万民众对正义的期待。如今,这些沉重的司法记忆被复刻成表演桥段,悲剧被娱乐化,罪恶被浪漫化。当观众开始分不清是批判还是共情,当年轻人误以为“进监狱=出名捷径”,社会的价值坐标正在偏移。
我们不能只靠平台封禁来守住底线。每一次对犯罪叙事的消费,都是对这种畸形生态的纵容。用户需要觉醒:不点赞、不转发、不围观,才是对正义最朴素的捍卫。监管部门也应推动建立跨平台黑名单机制,防止违规者“换马甲”重生。更重要的是,内容生态必须重建激励机制——让真实、善意、建设性的表达获得应有的回响,而不是让极端与堕落独占舞台。
流量不该是无度的狂欢,更不该以践踏道德为代价。当犯罪可以被模仿,悲剧就能被消费;而当这一切习以为常,文明的堤坝也就溃于蚁穴。请记住:任何以伤害为燃料的热度,终将灼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