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你读过“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或许曾为它的血泪控诉震撼。但你知道吗?写下这千古名句的诗人曹松,一生落魄,73岁才考中进士。他像大唐王朝的缩影,在晚唐的烽火硝烟中,用一首诗道尽了乱世中百姓的苦难……
一、生不逢时:乱世中的落魄文人
曹松生于晚唐,那是一个帝国走向崩溃的年代。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普通人连安稳种田打柴都成了奢望。和许多书生一样,曹松把科举当作唯一出路,可他考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名落孙山。
![]()
别人劝他放弃,他却咬牙坚持。不是为功名,而是乱世中的文人,总想用笔墨为苍生发声。可惜,他的诗沉郁悲怆,不合当时绮丽文风,一直无人赏识。
二、一首诗,写尽战争的血泪
公元899年,73岁的曹松终于考中进士。消息传来,他却笑不出来——因为那一年,军阀混战正酣,长江流域沦为战场。
目睹百姓流离失所,他提笔写下《己亥岁二首·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泽国江山入战图”——连水乡江南都成了战场;
“生民何计乐樵苏”——老百姓连砍柴割草这种平凡生活都过不上;
最后两句更是字字诛心:别再提什么封侯拜将了,一个将军的功成名就,是千万士兵的枯骨堆出来的!
三、历史的回响:那些“万骨枯”的真相
曹松的诗为何能流传千年?因为它撕开了英雄叙事的伪装。
![]()
白起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被封“武安君”,谁记得那些被活埋的士卒?
李靖大破突厥,史书只记他的功勋,无人问丧生塞外的无名小兵。
直到今天,中东的硝烟、非洲的冲突,多少平民的哭声被胜利的凯歌掩盖?
曹松的呐喊,是对所有战争的质问:究竟谁有权力,用别人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勋章?
四、我们为何今天还要读曹松?
在崇尚“成功学”的今天,“一将功成万骨枯”更像一记警钟。
职场中,为了高管的业绩,底层员工熬夜加班甚至“猝死”;
社会上,某些人的财富积累,背后是无数农民工被欠薪的血汗。
曹松的诗提醒我们:永远不要沦为歌颂“将军”却忽视“枯骨”的人。
![]()
曹松一生落魄,仅凭一首诗青史留名。但这一首诗,比无数华丽辞章更有力量。因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不是歌颂少数人的成功,而是守护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尊严。
下次当你再听到“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妨想想:今天的我们,是否依然在重复历史的悲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