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接管安世半导体,并撤换中国籍CEO。
这家由中国企业真金白银收购的公司,其控制权在短短数周内被强行改写。
然而,面对这种近乎掠夺的行为,中方没有激烈对抗,而是用一套组合拳反制。中方为何能如此从容?欧洲车企又为何开始坐不住了?
![]()
作者-彤
荷兰三连击,一场精心策划的夺权大战
安世半导体,本该是中资在欧洲的一张亮眼名片,如今却深陷政治漩涡。
时间拨回到9月底,一场针对中资的突袭在荷兰悄然上演。经济事务部以一个听上去很美的借口——“国家安全”,悍然接管了安世的管理权。
这还没完,荷兰法院几乎没走什么程序,就火速批准了撤换中国籍CEO张学政的申请。
![]()
![]()
紧接着,更绝的来了,荷兰方面直接冻结了安世的战略决策权,期限长达一年。
这一连串操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配合得简直是天衣无缝,明眼人一看就是有备而来。
![]()
被踢出管理层的张学政,成了这场权力游戏中最直接的利益受损者,但他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目标,是彻底架空中资在这家公司里的话语权,把本该属于董事会和股东的权力,变成政治博弈的筹码。
![]()
更过分的是,面对中方的疑问,荷兰方面只是含糊其辞地抛出“操作不规范”的指责。
可你要他们拿出具体的、过硬的证据来,他们又什么都拿不出来。
这种做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莫须有”的污名化,意图在道义上把中方搞臭。
![]()
表面上,这是对企业内部治理的调整,但本质上,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夺权大战。
欧盟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涉及“国家安全”的外资审查案例,同比暴增了35%。
这背后,一个巨大的阴影正在浮现,美国的手法越来越清晰。
![]()
幕后黑手曝光,一场美国主导的围堵大戏
荷兰的这波操作,真的只是出于对本国安全的担忧吗?时间线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答案。
早在6月12日,美国商务部就与荷兰外交部展开了密切磋商。
在这次闭门会议中,美方明确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将张学政从安世半导体的高管名单中移除。
![]()
短短三个月后,荷兰方面就心领神会地“配合”行动,完成了从接管到冻结的全套流程。
这种时间上的精准对应,很难让人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巧合。
![]()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弗格森教授对此评论道,将正常的商业并购政治化,无异于饮鸩止渴。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仅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信心,更会加速全球供应链的“去中心化”重构。
![]()
安世事件,根本不是一起孤立的商业纠纷,而是一场由美国幕后操纵、荷兰配合执行的系统性围堵。
这是一种典型的“代理人战争”模式,美国躲在幕后,让盟友冲在第一线。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试图在不直接引发全面冲突的情况下,精准打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
![]()
这种模式在其他领域也屡见不鲜,比如中国无人机公司大疆在澳大利亚的投资项目,也遭遇了类似的“国家安全”审查。
最终,大疆选择了撤资,转而布局东南亚市场,这无疑是西方世界的一大损失。
![]()
对比之下,韩国的三星、LG等企业,在欧美收购高科技公司时,遭遇的政治干预就明显少得多。
分析认为,这与韩国深度融入西方产业链和同盟体系有很大关系,而我们显然还没有享受同等的“待遇”。
![]()
这场围堵大戏的背后,是“标准之争”和“生态之争”的暗流涌动。
谁掌握了下一代技术的标准,谁构建了更具吸引力的技术生态,谁就能赢得未来。
![]()
中方精准反击,一招釜底抽薪打中七寸
面对这种有预谋的挑衅,中方如果只是停在口头抗议,那就太天真了。
我们的应对,既有雷霆万钧的“断腕之举”,又有深谋远虑的“筑墙之功”。
断供,立竿见影。中国商务部迅速宣布,对安世半导体相关出口产品实施限制。
![]()
![]()
这一刀直接切在了荷兰的命门上,要知道,安世是全球第二大车用芯片供应商。
大众、奔驰、宝马这些欧洲车企,生产线上的芯片可都指望着它呢。
晶圆供应中断一天,欧洲车企的产线就可能停摆,直接损失以千万欧元计。
![]()
大众汽车的CEO公开发声,表示正在密切关注此事,并已启动了供应链风险评估程序。
他呼吁相关方“尽快回到商业轨道上来”,这无异于在背后给荷兰政府狠狠捅了一刀。
合作,同步展开。在被“卡脖子”的同时,中方也在加速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
![]()
安世中国迅速与国内晶圆厂商展开深度合作,一项高达6.04亿元的交易就是最好的证明。
通过与上海临港鼎泰匠芯等本土企业的联手,中国安世正逐步摆脱对荷兰总部的依赖。
这种“自主化”的战略,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一场长期的、系统性的布局。
![]()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安世在关键环节的国产替代率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系列操作,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反击闭环。既让对方真切感受到了切肤之痛,又展示了我们“不靠你,我们自己也能干”的硬实力。
面对如此精准且有力的反击,荷兰方面的“骑虎难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
规则正在重塑,未来属于中国新生态
安世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深层裂变。
它用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告诉我们,那个基于互信和契约精神的时代,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位理性的德国企业家,在看到荷兰政府如此对待一家中国公司后,他会怎么想?
他可能会想:“今天他们能这么对一家中国公司,明天是不是也能因为别的‘安全理由’,这样对我的公司?”
在荷兰投资,心里真得打个鼓了。
![]()
这种担忧,正在全球商业精英圈里蔓延,将商业工具化、政治化,最终反噬的将是自身的营商环境和国家信誉。
知名市场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的报告指出,安世事件已导致部分车用芯片交货周期延长2到3周。
如果冲突持续,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汽车产量可能会因此减少2%。这便是“唇亡齿寒”的现实写照,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化的链条中独善其身。
![]()
当旧有的规则被滥用,新的秩序便开始在废墟之上萌芽。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整个“技术生态”的竞争。
谁的标准更开放、谁的供应链更稳定、谁的合作更真诚,谁就能吸引更多的伙伴,赢得更广阔的市场。
![]()
中国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探索并构建这样一个全新的、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生态体系。
从华为的鸿蒙系统,到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再到如今安世的自主化突围,我们看到了清晰的战略脉络。
![]()
商业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
时代浪潮滚滚向前,那些试图逆流而动、将企业当作政治工具的人,终将被浪潮所抛弃。
![]()
结语
商业的本质是互信,将企业当工具,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之争。自主可控,才是赢得尊重的基石。
面对不公,我们既要据理力争,更要建好自己的新牌桌。
参考资料: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