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游、武陵山脉东部边缘处,有一座县城,名为慈利县。
![]()
东汉末年,慈利县属于武陵郡的一部分,武陵郡是荆州南部四郡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据《三国志》记载,当年黄盖曾被任命为武陵太守,率兵平定武陵郡的蛮夷叛乱。
可以看出,慈利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慈利县也出了一位名人,她叫黄炳秀,曾担任湖南省委书记,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黄炳秀的故事。
1938年12月,黄炳秀出生于湖南省慈利县通津铺镇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童年对于黄炳秀来讲,主要是战争的回忆,当时中华大地硝烟弥漫,先后爆发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黄炳秀一家也迎来了解放。
![]()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先是进行了土地改革,随后又进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纷纷成立合作社,黄炳秀的家乡成立了通津铺长洪初级社。
1955年,年仅17岁的黄炳秀开始参加工作,在通津铺长洪初级社任出纳员,为了报答共产党的解放之恩,黄炳秀将全部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表现非常积极,不仅被批准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还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长峪铺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
1959年10月,黄炳秀当选为通津铺公社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
说实话,长峪铺不是一个好地方,此地满山青岩,耕地面积只有一百多亩,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再加上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长峪铺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就是黄炳秀刚上任时所面临的状况。
![]()
然而,黄炳秀没有被困难所打倒,而是带领社员开垦梯田,进行水利建设,推行“两季三熟”的模式,探索出一条稳产高产之路,在黄炳秀的带领下,长峪铺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还能向国家上交余粮,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到70年代,长峪铺成为湖南农业战线的一颗明星,获得了“南方大寨”的称号,黄炳秀更是成为全国的名人,她的职务也在不断晋升,1970年1月,黄炳秀当选为慈利县革委会常委。
1971年8月,黄炳秀被任命为慈利县通津铺公社党委副书记兼长峪铺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两年后的中共十大上,黄炳秀一举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成为湖南省的大人物。
1973年7月,黄炳秀升任湖南省委书记,由于当时设有第一书记,黄炳秀的这个省委书记不主持全面工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委副书记。
![]()
虽然居于高位,但黄炳秀没有丝毫的傲娇,每次开完会回去,她都会亲自来到田间地头,向父老乡亲传授种植经验,此外,黄炳秀也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女人,懂得急流勇退。
1977年7月,随着邓小平等同志的复出,中央的路线方针开始发生重大改变,黄炳秀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这一年的12月,也就是十一大召开之际,选择了主动辞职。
黄炳秀辞职后,组织安排她回到家乡担任慈利县通津铺公社党委副书记,此后,黄炳秀又先后担任慈利县公路养护段副段长、慈利县副科级协理员、慈利县政府调研员(副县级)等职务。
![]()
虽然经历了大落,但黄炳秀没有丝毫怨言,依然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褪去身上光环之后,认识到了平淡的真谛,如今黄炳秀已是一位86岁的老人,希望这位曾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前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