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又到了。
昨天,前媒体人项栋梁在其公众号发了一篇稿子,让人哭笑不得。
![]()
每年的记者节,总会有人问:“现在人人都能发自媒体,媒体记者还有用吗?”这个问题背后,既藏着对当下媒体生态的悲观,又对现实中遇到的难题表示无奈。
当算法推送的标题党铺天盖地而来,当官媒甚至政务账号发的“震惊体、悬念体”收割点击率,人们开始怀疑:记者是不是也成了网络流量流水线上的“搬运工”?
打开手机,满屏都是“速删!”“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推送,点进去却是东拼西凑的旧闻。某地领导调研,标题写成“惊!书记现场发飙”,内容却只是正常工作交流;一场普通的社区调解,硬被包装成“惊天黑幕”。
这种“标题党式政务”,就像用高音喇叭喊“快来买白菜”,反而让人绕道走。
有些政务新媒体为了吸粉,把政策文件改编成“惊悚小说”:《紧急通知!不办这件事要坐牢!》,结果群众点进去发现是反诈宣传。
这些标题党就像菜市场吆喝的“最后一天大甩卖”,用焦虑和猎奇掏空读者的信任。
他们知道标题党能换来一时点击,但砸的是媒体的招牌,依旧死心不改。他们知道这样的稿子会被人唾弃,面对上级的流量考核,依旧如饮砒霜。他们知道采访好的稿子被领导毙,面对监管的严峻压力,依旧继续沉默。
不是自媒体有多强,而是某些媒体自甘堕落,让读者和受众抛弃。
在众多的媒体里,我们看到类似《北京日报》的媒体首鼠两端,前后不一,面对诺奖,从跪舔到翻脸不认。【从跪舔诺奖到翻脸不认:北京日报的“舆论变脸术”暴露了什么?】
![]()
无法想象,这些年还在当记者的绝大多数人的羞耻心消失了,满屏都是他们制造的文字垃圾,有些人还洋洋得意。
难怪有人说,现在的新闻如同竹林里的大熊猫一样,难以寻觅。放眼望去,全是像山满为患的野猪一样的宣传稿件。
有人堕落,就有人继续奋力前行。不管是现在仍在媒体里的,还是从原媒体离职的,各自都在为着新闻理想奋笔疾书。
新京报记者韩福涛,奔波8000余公里,足迹遍及五省市,调查取证一个月,揭开罐车运输乱象。而近日公布的第35届中国新闻奖,新京报《罐车运输乱象调查》获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
![]()
社会需要怎样的记者?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记者?这应该是每一年记者节里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前著名媒体人、著名记者褚朝新从南方周末离职后,仍然在坚持自己的新闻事业,认真写稿,一个接一个采访,一个接一个写出来,介入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现实。
前著名媒体人、著名记者刘万永离职后,默默与同行分享线索,新闻理想并未黯淡;他以“传媒特训营”汇聚媒体力量,为有志者搭建成长阶梯;创办“磨稿子”传承专业理念,让更多人看到好新闻。
原湖北日报首席记者、著名媒体人张欧亚,聚焦21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记录与个人观察,撰写并出版《欧亚新闻案:中国事件见证与亲历》。更是在2020年武汉疫情初期公开呼吁“武汉必须当即立断换帅”。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李微敖,曾因批评成都商报某领导而被踢出群聊,后愤然离职。他写过关于安邦的长篇报道,报道过江西某县长性侵挂职女干部的事情,更是第一个将75岁优秀退休干部举报县委书记,反被逮捕扣上诬告诽谤的案子曝光出来。
媒体,不管是纯粹的宣传工具还是社会公器,都应该守住基本的做人做事底线,尤其是不要有辱斯文,让人唾弃。
深入新闻一线,发现“真”,辨识“真”,表达“真”,是新闻媒体的使命,更是记者扎根一线,手笔心一致呈现媒体人的英雄本色。
借用今天的新京报发布的社论:以客观理性的追问,直击公共利益的核心命题;以抽丝剥茧的笔触,穿透虚实交织的事实迷障;以专业通俗的解读,为公众判断提供认知坐标。不偏激,不偏执,不图一时痛快,不为一时流量,在变革与坚守中,履行媒体职责使命。
以负责任的笔、走遍万水千山的脚、为公共利益跳动的心,书写时代真相,丈量人间温度,守护社会公义。这是新闻人存在的意义,也是新闻人永恒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