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岁渐长,浮泛社交终成负累,遂渐疏离。
见些面目模糊的人,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喝些意兴阑珊的酒,于我而言,像被按在冰冷的社交砧板上,精神备受煎熬。
然而,若与志趣相投者相聚,便是另一番光景了。
无刻意寻找话题时的沉默,兴之所至时的开怀大笑,连空气里都浮动着旧日时光的沉香。
譬如昨晚的聚会。由资深媒体人刘万永、杨国华等发起,并以“传媒特训营”名义组织。
说来是为记者节,实则不过是个由头。真正让人期待的,是散落在时光中的同行者,在寒意渐浓的立冬之夜,借一杯薄酒、几盏热茶,重新聚成一团火。
此前从未正儿八经地过一个仪式化的记者节。这次欣然去凑热闹,是深知组织者在约饭方面,向来如秋日松鼠在果实堆翻找中意果果子,带着挑剔的小眼神。
言不由衷者,拿腔拿调者,故作高深者,虚头巴脑者,决计不在被邀之列。
这场以专业主义、理想主义共鸣为基调的聚会,对于肩负特定使命的“宣传员”而言,则存在角色适配性问题——但愿他们的节日更加快乐。
席间六十多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业者、在岗者与转型者、媒界老兵与后起新秀济济一堂,掼蛋、侃山、喝酒。
几乎每位都是“故事的主角”,都有“唯恐天下不兴”的执念。
在昨晚的坐席中,寻觅到多位作者,他们曾创作出多篇在舆论场掀起巨大波澜、于公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监督报道。
那些关乎民生福祉的公共议题,那些牵动社会民心的公共事件,经由笔尖的精准聚焦与呈现,为相关问题的解决进入政策议程和制度化轨道,做了直接有力的舆论推动。
如果说,调查报道报道是“新闻皇冠上的明珠”,那么昨晚的席间,明珠闪烁。
在碎片化与深度化、娱乐化与严肃性的传播博弈中,有人断言调查记者行业衰落,专业人才凋零。
而至少在昨晚的席间,接近一张张年轻面孔,从他们眼中看到的不是对行业选择的迷惘,而是对调查精神的灼热追求之光。
调查精神从未褪色,正经由年轻一代展露出新的枝桠。
这场聚会上还明显感觉到,一些调查记者虽已成功转型,但当年的职业本色犹在。
无论是投身于新媒体内容创作,还是跨界至公关、教育等领域,他们在新的职业赛道上,持续保持着对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
这场聚会不仅带来精神层面的愉悦,更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与社会关系的深度对话。
清华大学劳东燕教授说,“这些年来,明显感觉社会中一直有股力量拖拽着几乎所有人向下坠落,并且这股力量变得越来越强”,“不愿意一起坠落的人,只因为想要保持在原来的位置,都会被认为有罪”。
她强调,“必须有意识地施加反作用力,不然一定会被那股坠落的力量所征服”,“不被对方拉低而共同摆烂”。
昨晚席间,是有某种“精神洁癖”的一群人。笔下不落不愿之字,口中不吐不愿之词,声里不掺不愿之音。这是否是一种抵御下坠、拒绝比烂的力量?
在幽暗中寻找微光,在喧嚣中打捞沉默,在遗忘中记录创伤——通过事实揭露和价值倡导来对抗系统性扭曲,本质上何尝不是在构建一种主动的精神秩序。
席间的每个人,都在以微弱却坚韧的力量,在混沌中开辟出一条向上攀援的路径,让个体在集体下坠中保持精神的直立姿态。
当无数个“我”拒绝被拖拽,社会便有了扭转重力的可能。
这或许才是这场记者节聚会蕴涵的最大精神意义所在。
![]()
这是一场没有领导讲话的记者节聚会。
如此表述,并非对领导讲话的不恭和偏见。 大凡领导者,总是高瞻远瞩,语重心长,随便讲几句也指明前行方向,聆听者必能收获颇丰。
诸多的活动场景,领导致辞不可或缺。倘无此加持,仪式感便大打折扣,再精彩的活动也难免有“山寨”之嫌。
明年的记者节聚会,希望有领导莅临。
昨晚在席间,谈及舆论监督被简单归为“负面新闻”“负面报道”的标签化问题。
明年的聚会,愿有领导在餐叙中引导开展必要的讨论:如何区别新闻作品是正面还是负面?
期待达成一种共识:过于拔高的“正面新闻”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客观公正的“负面新闻”也能产生正面效果。
今天朋友圈与记者节有关的文字刷屏,本人这篇或是一个另类文本。
借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结尾的那句话:“我说了,我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摄影:宋阳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