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不惑之年,若有人问我,最喜欢什么气味,我想对于其他人来说,那肯定是炒菜扑鼻的香味,或许是水果淡淡的清香!又或许是美酒的醇香,而我会毫不犹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报纸的墨香”。
![]()
说起报纸那还是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当时哥哥是一位老师,所以就常去他的房间,他的桌子上常常放着记得很清有《汉语拼音报》和当时只有两角钱的《少年文艺》《少年科学》等等。那时的我们刚刚开始学习拼音,捧着拼音报对比着拼音下面的汉字“懵着”透。
少年科学有一个小实验小孔成像,回家后,就把家里窗上一块毛玻璃拆下来,又找了一顶草帽顶上搞了个洞,和村里一个同伴做起了实验,还真成功了!
几年前在火车上,路途遥远打发时间就在手机上写点东西,座位旁边是一个女孩,她看我一路都在用手机打字就好奇的问我,叔叔我看你一路都在用手机打字,还打的那么快,像你这么大的年龄了怎么还会用拼音呀?我回过神看着女孩,笑了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具体哪年也不记得了。只是记得陕西日报头版套红大标题:全国十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可为。那些年,国家阵营里和我们国家关系友好的有,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至今还记得他们的国家领导人是,霍查,铁托,齐奥塞斯库等!因为他们常常出现在报纸上。可惜,现在的南斯拉夫已不存在了,独立成五六个个国家了,波黑和塞尔维亚,斯洛维尼亚等,阿尔巴尼亚好像和我们国家也几乎没有来往了,因为我们现在不会给他们像过去那样无私的援助了!
上世纪七十年末,刚过春节的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战,陕西日报当天头版新闻,发了“士可忍,孰不可忍”头条社论!
中越关系生变陕西日报在中越战争之前,曾登过一篇当时财政部长和越南武元甲国防部长的谈话备忘录,看了这篇备忘录,就感觉到中越关系已生变。
中国青年报记得不是日报,好像是每周二,四,六出刊,后来增加了个生活栏目一周一期,全年六元六角,我和班里同学马某同学每人三元三角和订了一份!常常读报,看到一些好文章就不知天高地厚地也模仿着写写,青年报有一个很好的栏目“小品文”就模仿着写了一篇,花了一毛钱寄到报社,记得特清楚,中青报社地址:北京海运仓10号!
一次午休时间,同学们都在休息,趁老师不在就看起了报纸,看得正入神比老师逮了个准!晚自习老师让写检讨,写了一篇又一遍才通过,回到家里我上到炕上又爬在墙上看起了糊在墙上的报纸。可怎么也想不到老师也跟着来到了我们家!嘿嘿,第二天上课老师还表扬了我!
多年以后,到了一家贸易公司上班公司可订了好多报纸,记得当时中国财贸报后改为经济日报上面有一篇文章“论产品质量”当时我和其他同志还讨论了这篇文章,文章大意就是说产品质量的使用年限不能过长。在今天来说还更有意义!
公司每天来的报纸可以说都几乎我看完才给经理送去,有一次经理笑着说,咱们公司订的报纸我看你要出一半的钱……
《童话报》是我订的报纸,邮递员给我报纸的时候,记得说了一句,你这份报纸全渭南就你一份。
读报纸给我带来了乐趣,使我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一年冬天,天冷坐在被窝看电视,新闻联播播出有关“科技宣传月”有关新闻,就提笔写了一篇文章,过了几天渭南报还发表了。“二姨要从城里来”是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现在每次去渭南,只有在马路牙上的报栏上看报纸了!
作者简介:任晓牧,临渭区人,省编剧协会会员,市作协会员,曾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十多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