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名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包围,眼看突围无望,19岁的司号员郑起,吹起了冲锋号,没想到,这些英军转身就跑。
这把军号,硬是把他们吓退了几百米。
这个创造奇迹的年轻人,是志愿军 39 军 116 师 347 团 7 连的司号员郑起。
郑起吹号,从 14 岁就开始了。
1946 年,黑龙江海伦县来了东北民主联军。郑起听说这支部队是帮穷人打仗的,非要参军。
上级看他年纪小,想让他当卫生员。郑起攥着征兵干部的衣角不放:“我要上战场,就算只吹号也行!”
老兵跟他说:“冲锋号对敌人来说,比枪炮还厉害。号一响,志愿军就会冲锋。” 这句话,郑起记在了心里。
1948 年打义县,郑起爬上房顶吹号,想让全战场都听见。敌人的炮弹炸过来,他被震晕了。
醒来时,他躺在后方医院。那把军号满是弹痕,他一直贴身带着。
伤好归队后,这把军号跟着他跨过鸭绿江,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
![]()
1950 年 12 月 31 日,第三次战役打响。志愿军突破 “三八线”,往南追敌军。
347 团 7 连接到命令,要抢占釜谷里高地,堵住英军第 29 旅皇家来复枪团的退路。这支部队是英军王牌,有 8 辆坦克、30 多辆汽车,士兵训练得好。
而 7 连只有 83 个官兵,没来得及修坑道工事。
连长厉凤堂动员:“守住阵地,才能拦住敌人!” 话刚说完,英军的炮火就打了过来。
炮弹把阵地炸得全是坑,战士们只能躲在弹坑里反击。
英军靠装备好,一次又一次冲锋。7 连官兵在雪地里扛着,先后打退 6 次进攻,拖了敌人快 5 个小时。
战斗打得惨烈,伤亡越来越多。
指导员张鼎中了好几枪,临死前还喊 “守住阵地”。副连长王凤江带着尖刀排冲进去,最后拉响爆破筒,和敌人一起牺牲了。
连长厉凤堂被弹片打中肚子,肠子都流出来了,还趴在战壕里指挥。他把郑起叫到身边,哆嗦着掏出驳壳枪,塞到郑起手里。
郑起攥着还带体温的枪,含着泪发誓:“连长放心,我活着一天,阵地就丢不了!”
刚说完,厉凤堂就没气了。这时阵地上只剩 19 个战士,英军还有 200 多人。
19 岁的郑起,成了唯一的指挥员。
他没慌,赶紧叫来了 6 个党员战士,把剩下的人分成三组,分别占三个高点,互相照应。
郑起说:“没弹药用刺刀,刺刀断了用石头,实在不行就跟敌人拼了!” 他声音还嫩,但特别坚定。
很快,英军发起第七次冲锋。8 辆坦克在前头开道,步兵跟在后面,炮火把阵地炸得矮了半米。
战士杨占山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和冲上来的英军一起没了。爆破手史洪祥抱着仅剩的爆破筒,扑向敌军坦克,用命挡住了进攻。
英军冲到离阵地不到 20 米时,郑起发现没武器能用了。身边只剩 5 个还能动的战友,每个人都喘着粗气,但眼神还很亮。
郑起想:“就算死,也得让战友们再听一次冲锋号。”
他摸到腰上的军号。这把跟了他好几年的铜号,成了最后能用的 “武器”。
他挣扎着爬上阵地最高处,对着英军的枪口站直,把军号凑到嘴边。
没半点犹豫,他用尽全力吹响。
“嘀嘀嗒 —— 嘀嘀嗒 ——”
号声又高又尖,盖过炮火声,在釜谷里的山谷里传得很远。
这声音,英军太熟悉了。之前的战斗里,无数志愿军听到这号声就往前冲,哪怕有枪林弹雨也不躲。
“联合国军” 司令官李奇微在回忆录里写过:“这种铜做的乐器,声音比炮弹还吓人。它一响,中国士兵就会拼命冲锋。”
冲锋的英军,被号声打垮了心理防线。他们以为志愿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扔了武器逃跑,坦克也赶紧往后退,怕被包围。
郑起站在高地上,一直吹到嘴唇流血。看见英军退到公路尽头,他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志愿军主力赶到时,看到 7 个浑身是伤的战士,还有一把沾着血的军号。
团长踩着弹坑走上阵地,不敢相信地问:“是谁吹号把英军吓退的?”
幸存的战士指着昏迷的郑起说:“是司号员郑起,他一个人,一把号,守住了整个阵地!”
这场釜谷里战斗,7 连 83 人对抗英军王牌,最后只剩 7 人活着。
但他们成功拖慢了敌军撤退的速度,给全军包围英军第 29 旅创造了关键机会。
战后,347 团 7 连被授予 “钢七连” 的荣誉称号。郑起立了特等功,还被志愿军总部评为 “二级战斗英雄”。
他用的那把军号,现在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一级文物。铜制的号身上全是弹痕和锈迹,长 33 厘米,默默讲着当年的事。
有人说,军号能吓退英军,是因为敌人胆小。
但真正的原因,在志愿军的战斗精神里。这把军号承载的,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信念,是面对强敌不退缩的勇气,是只剩一个人也要守阵地的忠诚。
这声冲锋号,不光吓退了 200 名英军,更唱出了志愿军保家卫国的英雄歌,成了刻在历史上的精神记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