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新闻一线奔走了十四年的记者,回望旅程,最深的感悟凝结在一个“根”字上——我们的根,必须深深地扎在基层的泥土里,扎在城市的脉动中。刚入行时,前辈告诉我“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光”。而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这句话的分量。
![]()
▲王垚在采访成都企业研发的“科技狗”巡逻场景
在进行“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服务企业工作专题报道和“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专题报道期间,我们报道组走遍了成都几十个产业园区,与近百家企业负责人对话,不仅记录了发展的“高光时刻”,也聚焦了企业成长的“烦恼瞬间”。
我曾从成都发布新闻报道的留言板上,追踪到困扰企业许久的“市场化”难题,并通过持续的报道推动它得以解决。我也曾在走访园区的过程中,以新闻报道为媒,帮企业牵线找到了一拍即合的赋能者。每当此刻,我都会更加坚信,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记录者,更可以成为发展的建设者、难题的“解扣人”。我们笔下的文字和镜头,应该是有温度、有回响的。
如果说“扎根”是我们新闻事业的基石,那么“创新”就是让这块基石焕发生机的源泉。
打造《秒懂成都》《成都一周》等栏目,是我们对媒体融合的探索。而最近我所尝试的《向往的园区》系列报道,用“类综艺”的形式,让企业家当导游,带大家逛自己所在的园区,也是一次打破政经报道“次元壁”的实践。我既是策划人,也“下场”当主持人,虽然挑战巨大,但当看到原本硬核的产业话题变得让更多受众可感可及,甚至火热“出圈”时,我感受到了创新带来的巨大能量。这让我深信,内容为王永不过时,但表达方式必须与时俱进。
在挖掘好故事,探索新叙事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叹于城市发展的生命力——
名叫新蓉电缆的传统企业,在发展的阵痛期毅然转型,在“立园满园”的契机之下,主动融入所在园区航空产业的大生态,转型发力“航空电缆”,嵌入航空产业链,填补了成都市航空电缆领域的空白。
微短剧兴起的浪潮之下,不仅文旅火了、文创火了,大量的道具需求让传统的服装、家具,甚至苗木等产业,也乘风迎来了新的机遇……
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我们责任在肩。这份责任,不仅在于继续生产好作品,更在于如何将这份对职业的敬畏、对业务的钻研传递下去。做好“传帮带”、拓展“创新边界”,都是未来重任。
媒体融合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远征。无论是利用前沿新技术,还是探索更多互动叙事模式,我们都将大胆尝试,目标是打造更多具有成都气质、全国影响力的现象级产品,让主旋律报道拥有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们将用创新的笔触,讲述更动人的成都故事,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凝聚向上的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编辑 许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