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纷杂的时代
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记者?
因为
真相需要探寻
声音需要被听见
历史需要“在场”的记录者
那么,
做记者,到底得会些什么呢?
![]()
今天,我们还想讲述一个特别的相遇:一位新加坡女孩因“汉语桥”结缘《帮帮团》栏目,在记者节的这一天,她隔着海洋发来祝福,也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我也想成为一座桥”。
傅霜:在没踏上中国的土地前,“记者”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职业。
傅霜,一位新加坡女孩,今年8月以“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选手的身份,走进了《帮帮团》栏目的演播室。这场意料之外的相遇,彻底刷新了她对“记者”的认知。

演播室里复杂的直播流程和密密麻麻的按钮让她目不暇接,但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那一串温暖的数字:0591-38280880——这是《帮帮团》栏目热线,谐音“帮您帮帮您”。
主播陈丹艳向她解释,这不仅仅是一档电视栏目,更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桥梁。无论是调解家长里短的矛盾,还是解决城市治理的难题,《帮帮团》的记者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我一度困惑:为什么中国的记者要做这么多事?”傅霜坦言。直到听完一个又一个帮忙故事,她才明白,在中国,记者的担当从来不止于“记录”——他们既紧盯社会发展的脉搏,也心系普通人的柴米油盐。

丹艳介绍:汉语桥是用汉语来沟通世界,而我们作为新闻媒体,也希望能够架设起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这种沟通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充满温度的人情味。
正是这种独特的问题解决智慧,让傅霜对记者这个职业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回到新加坡后,《帮帮团》记者们的身影总在傅霜脑海里浮现。她萌生了当一名记者的念头,开始拿起手机记录校园里的新鲜事,采访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并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享在社交账号上。通过她的分享,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记者的工作。
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这天,傅霜也送上了特别的祝福。

傅霜:汉语桥让我跨越山海,了解大洋彼岸的中国;而记者的体验,给了我一个跨越国界的职业理想。
傅霜说,将来,她也想用文字和镜头搭建一座“连心桥”,连接更远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
从一名汉语桥选手到心怀记者梦的传播者,这条因语言和文化交流而开启的道路,正在越走越宽。
语言架起桥梁,梦想跨越国界。一个新加坡女孩的记者梦,正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
向每一位时代的记录者、真相的守护者
致敬!
祝所有媒体工作者节日快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