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汽车不用掏钥匙就解锁、手机能精准找到沙发缝里的耳机、仓库里的机器人能躲开货箱送货…… 这些 “精准操作” 背后,常藏着 UWB 融合技术的身影。它既不是单纯的定位工具,也不是普通的无线通信技术,专门搞定中短距离 “感知空间 + 传数据” 的需求。今天就唠唠:它到底是啥、原理咋回事、用着有啥特点,还有选车用车时咋挑、咋用。
![]()
UWB 全称超宽带,说白了就是靠纳秒级的超短脉冲传信息,不是传统无线技术那样靠载波信号。它工作的频段在 3.1-10.6GHz 之间,带宽能超过 500MHz,这也是它定位准的底气。“融合” 是这套技术的巧思 —— 它不单独靠一种方法干活,而是把多种定位算法和传感器数据凑到一起用。比如测信号跑的时间算距离、靠多个基站的时间差定位置、用天线阵列辨方向,再配上惯性传感器的数据,就算信号被墙、金属挡住,也能接着定位不中断。简单说,它就像给设备装了套 “立体感知眼”,既能传数据,又能说清 “在哪、离多远、往哪去”,适用 1-50 米的中短距离场景。
![]()
这里得澄清一个常见误会:UWB 和蓝牙、Wi-Fi 不是谁替代谁,而是互相搭伙。蓝牙、Wi-Fi 适合远一点、精度要求不高的连接,比如连音箱、传文件;UWB 专门搞定中短距离要精准的需求,比如车钥匙解锁、室内找东西。现在不少车型会同时装这三种技术,各干各的活儿,互不耽误,分别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
UWB 能做到厘米级定位,靠三套算法配合,再加上一套 “应急补位” 技术,普通人也能看明白。飞行时间测距(ToF)就像用回声测距离,信号从发射端跑到接收端,测下这段时间,乘以光速就能算出直线距离。现在的双向测距技术,不用让两端的时钟完全对上,普通车钥匙、追踪器都能用。到达时间差定位(TDoA)就是一个信号标签(比如车钥匙)发信号,车上多个基站(一般装在车门、后视镜、后备箱)同时记下来信号到的时间,算一算不同基站的时间差,就能交叉定位出准确位置,这种方式能让钥匙省电,用得久。
到达角检测(AoA)靠多根天线组成的阵列,测信号到不同天线的相位差,就能判断信号从哪个方向来。比如钥匙在驾驶侧,就只解锁驾驶门;在后备箱侧,就先解锁后备箱,实现 “该开哪扇开哪扇”。惯性测量单元(IMU)补位是应对信号被挡的办法,如果 UWB 信号被金属、厚玻璃挡住(比如钥匙放金属包里),就进入非视距状态。这时候 IMU 靠惯性推算位置,避免解锁失灵,部分地下车库实测显示,非视距状态下定位误差可能到 60-80cm,靠 IMU 补位后能控制在 30cm 内,不影响正常用。
![]()
说完原理,咱们再说说它实际用起来的好处,尤其贴合汽车场景。视距条件下,汽车上的 UWB 系统定位误差一般在 ±10-15cm,精度比蓝牙(1-3 米)、Wi-Fi(3-5 米)好不少,能满足无感解锁、近距离感知障碍物这些需求。它抗干扰的表现也不错,UWB 信号功率低,像 “背景噪声” 一样,不会干扰手机、车载雷达这些设备,同时其他设备的信号也很难影响它,在商场停车场、密集小区这些复杂环境里也能稳定工作。
安全性方面有实际保障,测距靠信号飞行时间,别人没法靠放大信号欺骗系统,能防御中继攻击(比如有人用设备放大钥匙信号偷车),这也是它常被用在数字车钥匙上的原因之一。功能拓展空间也不小,除了解锁,还能实现 “迎宾模式”(离车 3 米左右自动点亮车灯、解锁车门)、“车内活体检测”(靠空间感知判断车里有没有儿童或宠物,避免锁车后中暑)、低速辅助驾驶时感知近距离障碍物(检测车旁行人或自行车,减少刮蹭情况)。
![]()
但 UWB 也有现实短板,硬件价格相对高一些。2024 年主流 UWB 芯片模组单价在 2-4 美元,是蓝牙模组(0.5 美元左右)的 4-8 倍;带 UWB 的车型通常比同配置没 UWB 的贵 1000-3000 元,大多出现在中高端车型上。它受环境影响也比较大,金属结构、高湿度环境会反射或吸收 UWB 信号,比如把钥匙放金属保温杯里,解锁距离可能从 3 米缩到 1 米以内;暴雨天里,室外解锁的灵敏度也可能下降。
![]()
不同车型的 UWB 配置差别不小,部分低价车型的 UWB 方案会减少基站数量(比如只在前门装 2 个基站),这会导致后备箱、侧后方解锁灵敏度下降,甚至出现 “站在车旁解不了锁,离远一点反而能解开” 的情况。另外,安装和维护也有讲究,UWB 基站需要精准校准,私自改装车辆(比如换车门把手、贴全金属车衣)可能挡住信号,让功能失效。
了解完技术本身,咱们关心选车用车时咋落地。选车时可以重点看三个方面,基站数量和布局是其中之一,多数覆盖全面的方案会在车门把手、后视镜、后备箱、前保险杠这些位置装 4-6 个基站,把车身四周都覆盖到;如果只装 2-3 个基站,大概率会有解锁盲区。
![]()
现场测试也重要,能亲手试的一定要试。分别在 1 米、3 米、5 米的距离测解锁灵敏度,正常情况下 3 米内解锁要稳定,5 米外能自动上锁;再隔着汽车玻璃、金属车门、装了金属物品的背包测解锁,能正常解锁说明抗干扰表现不错;还可以站在驾驶侧、副驾驶侧、后备箱分别测试,看能不能精准解锁对应区域,别出现 “站在后备箱却把所有车门都解开” 的情况。同时要问清楚支持哪些功能,比如有没有迎宾模式、后备箱单独解锁、车内活体检测这些实用功能。
![]()
用车时注意四个细节,能避免 UWB 功能 “掉链子”。别把 UWB 车钥匙放金属容器里(比如金属钱包、保温杯),也别长时间和手机、无线充电器这些强电磁设备放一起,会挡住或干扰信号;暴雨、大雪天或者地下车库信号复杂时,如果解锁变慢,走近车身 1 米内再试,或者手动按钥匙解锁,别一个劲反复操作;别私自改装车辆,不换非原厂车门把手、不贴全金属车衣,也别在基站天线位置(通常标着 “UWB” 或 “定位天线”)贴装饰物,会挡住信号;部分车型的 UWB 功能能通过 OTA 升级优化,比如提升解锁灵敏度、修复盲区,记得定期看看有没有系统更新提示。
![]()
维护时要关注两个重点,保养车辆时让技师检查下 UWB 基站天线有没有松动、破损,尤其是经常走颠簸路段或者发生过小刮蹭的车辆,天线移位会影响信号;UWB 车钥匙的电池续航通常比传统钥匙短,大概 1-2 年,更换时选原厂推荐的型号,别用劣质电池,不然可能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
![]()
UWB 融合技术的普及,主要靠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是成本下降,2024 年主流芯片价格比 2020 年已经降了 50% 以上,预计未来 2-3 年还会继续降价,慢慢往 10 万级家用车普及;另一方面是多技术融合,UWB 和蓝牙、视觉传感器、5G 搭配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能弥补单一技术的短板,比如靠视觉传感器辅助识别障碍物,让定位变大稳定。
对普通车主来说, UWB 方案的重点是看能不能适配自己的用车场景。经常短途通勤、看重解锁便利性和安全性,UWB 会是个加分项;如果预算有限,蓝牙钥匙也能满足基本需求。关键是选车时多做测试,用车时多注意细节,让技术帮到用车,而不是只当个 “配置噱头”。
![]()
你家的车有没有 UWB 无感解锁功能?有没有遇到过解锁失灵、定位不准的情况?或者选车时纠结过要不要选 UWB 配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咱们一起交流避坑技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