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300年的欧洲之路已经终结”,俄罗斯总统顾问卡拉加诺夫的这番表态,像一颗石子投入地缘政治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11月6日,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紧接着抛出重磅政策:计划将西伯利亚打造成新一轮工业化核心,用提高工资、豁免贷款、住房补贴等“真金白银”的福利,吸引民众向东迁移。
一边是欧洲部分工业密集、资源紧张,一边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广袤领土人口流失、资源沉睡,俄罗斯的“东进战略”早已箭在弦上。
![]()
卡拉加诺夫
但西伯利亚的严寒气候、薄弱的基础设施,能靠政策红利抹平吗?这场牵动千万人命运的人口大迁徙,又将如何改写俄罗斯的经济版图?
俄罗斯的区域发展失衡,是延续多年的难题,全国的工业、人口和财富,高度集中在欧洲部分,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灯火辉煌,工厂林立。
而占国土面积45%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却长期处于“沉睡”状态,工业基础薄弱,生活配套落后,人口流失更是让这片土地雪上加霜。
自1991年以来,西伯利亚人口已锐减12%,如今仅1650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1%,更严峻的是,每年有28.7万名具备劳动能力的年轻人离开这里,涌向欧洲部分或海外。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照此趋势,到2030年,25至44岁的核心劳动力群体还将再减少20%。年轻人的逃离,让西伯利亚的城镇逐渐空心化,许多村庄只剩下老人留守,曾经热闹的工厂也因缺人而减产。
资源开发的低效则让俄罗斯痛心疾首,绍伊古公开表示,俄罗斯每年仅因出口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就损失高达7万亿卢布,作为稀土、铜矿等关键资源的储量大国。
俄罗斯却长期停留在“卖原料”的阶段,未能形成完整产业链,这与邻国中国从开采到高端制造的全产业链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而西伯利亚地下埋藏的丰富矿产、能源和农业资源,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也是吸引人口与产业东迁的核心底气为了让“向东迁移”从口号变成现实。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绍伊古推出了一套力度空前的“福利组合拳”,既瞄准普通劳动者,也覆盖投资企业,试图用实打实的好处打破人口流动的惯性,对普通民众来说,最诱人的莫过于生活保障政策。
凡是前往西伯利亚工作的技术专家,可直接申请住房贷款和免息汽车贷款,只要在当地居住并工作满10年,这笔贷款就会自动豁免。
这意味着,只要愿意扎根东部,就能低成本实现“有房有车”的生活目标,此外,工资待遇将大幅提高,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也会进一步完善。
试图用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弥补地域与气候带来的不便,针对企业的激励政策同样精准有力,参与西伯利亚产业集群建设的企业,将根据发展阶段享受分档次的税收减免。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行政审批流程也会简化,减少不必要的阻碍,绍伊古强调,国家将牵头完善当地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科研机构也能获得稳定的订单和资金支持。
形成“国家搭台、企业唱戏、科研赋能”的良性循环,这种政策思路并非凭空创造。绍伊古特意提及,沙俄帝国与苏联时期,正是通过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大批公民自愿前往西伯利亚。
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如今的“东迁计划”,既是对历史经验的借鉴,更是结合当下国情的创新升级,用更市场化的手段,撬动人口与产业的双向流动。
人口东迁只是第一步,俄罗斯的终极目标,是将西伯利亚打造成连接欧亚的工业化枢纽,彻底转向潜力巨大的亚太市场,按照规划,西伯利亚将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工业生产体系。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摆脱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依托当地丰富的资源,俄罗斯计划建立从开采、加工到高端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目前,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已在稀土分离技术上取得突破。
卡兹矿业的Baimskaya铜矿项目也吸引了中国财团1亿美元入股,这些合作正为产业链建设打下基础,绍伊古对此充满信心,他认为俄罗斯拥有深厚的工程技术传统。
完全有能力打破现有格局,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一条不受制裁胁迫的供应链新选择,与此同时,卡拉加诺夫推进的“转向东方2.0”项目,正与工业化计划形成互补。
该项目聚焦于打造贯穿西伯利亚的交通走廊,将俄罗斯的资源、产业与中国等亚太国家的市场紧密连接,此前俄罗斯设立的“国际超前发展区”已初见成效。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阿穆尔州的罗夫诺耶园区内,中国企业正享受着“十年免税”和“基建补贴”的优惠政策,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铁路网更是直达太平洋,让货物运输更加便捷。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卡拉加诺夫提议派遣乌克兰战争的退伍军人参与“新西伯利亚俄罗斯”建设,将其比作当年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的劳动壮举。
这一倡议不仅能为东部开发注入劳动力,更试图通过历史叙事,赋予东迁与建设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凝聚全国共识,如今,西伯利亚的开发已不再是俄罗斯的“独角戏”。
中俄合作正为这片冻土带来新的生机,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中国企业的技术让叶尼塞河的水电效率提高了20%。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西伯利亚州的100万亩马铃薯基地,借助中国的脱毒种薯和机械化技术,亩产从1.2吨跃升至1.68吨,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技术和资金,更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让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意识到,西伯利亚不再是“苦寒之地”,而是充满机遇的“希望之地”,回到开头的问题,俄罗斯的“300年欧洲之路”真的终结了吗?
从战略布局和现实进展来看,答案已然清晰,放弃对欧洲市场的过度依赖,转向资源与市场潜力更大的亚洲,是俄罗斯应对当下困局、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绍伊古的“东迁福利包”,本质上是用政策红利撬动发展动能,试图让西伯利亚从“资源储备地”变身“经济增长极”,这场人口与产业的大迁徙,既是对区域失衡的修正,也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中俄合作的深度参与,更让这一战略有了坚实的支撑,技术、资本与资源的碰撞,正在让西伯利亚的冻土焕发新生,300年的发展惯性难以瞬间扭转,但俄罗斯的“向东突围”已经启程。
当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希望奔赴西伯利亚,当一条条交通走廊连接起亚洲市场,当一座座工厂在冻土上拔地而起,这个大国的发展故事,终将在欧亚大陆的东方写下新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