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王珂然、柏可林11月8日报道:年初春晚上,16个身着花棉袄的宇树人形机器人登上舞台“扭秧歌”,成为今年备受关注的科技话题。人形机器人的身影已频频出现在各种日常场景中,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
第八届进博会新闻中心工作中的人形机器人。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形机器人在技术装备馆集中登场。这些年展台上的机器人形态不断更迭:从固定工位的机械臂,到能够行走、交互、学习的人形智能体。这一变化也折射出制造业正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的跃迁。
![]()
海克斯康的AEON机器人可以代替工人高效完成繁琐的车辆制造工作。
从精确执行到智能协作
工业机械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诞生,至今仍是全球自动化生产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感知技术与计算芯片的快速突破,机器人正从“执行命令的机械体”演进为“理解世界的智能体”。
来自日本的 NACHI 不二越今年带来了 MZS05 系列协作机器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一系列在传统协作型机器人的基础上实现升级,内置多维安全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人与机械臂之间的距离,并自动调整运行速度。当人与机械臂过近时,设备会自动减速甚至停止;当距离恢复安全范围后,系统可自动重启。这样的智能协作机制,让机器人能够在连续作业的生产线上与人类安全共工,大幅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
图为NACHI碰撞预判型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械臂擅长执行高精度、重复性任务,人形机器人则被用于应对非结构化环境,具备自主识别与灵活决策的能力。机械臂代表“精确执行”,而人形机器人体现“泛化学习”——这正是具身智能的核心特征。
人形机器人从舞台走向工厂
备受业内关注的宇树科技也在进博会上带来了其完整的“机器人家族”:包括格斗人形机器人 G1、全新发布的 R1 与 H2 人形机器人,以及三种不同体型的机器犬。展台现场设有擂台,每天不同时间段都有机器人“热舞”或“格斗”表演,成为技术装备馆最吸睛的展区之一。
![]()
宇树机器人的格斗比赛引人围观。
记者在现场看到,格斗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复杂的攻击与防御动作,还能在受到外力撞击后迅速恢复平衡,即使被击倒,也能在短时间内自主起身。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搭载了自主研发的高响应动态平衡算法与关节驱动技术,使其能在高速对抗中保持运动稳定性与控制精度。
让机器人拥有“大脑”和“小脑”
进博会八年“全勤生”高通今年的展台上,多家中国厂商搭载其移动平台的旗舰新品外亮相,一台喷涂着高通 Logo 的人形机器人也成为焦点。
![]()
高通中国市场部技术市场总监李永钢介绍,他们已将千万参数级的生成式大模型部署至宇树机器人平台。他把机器人底层的运动控制与动态平衡系统比作人类的“小脑”,负责姿态调节与运动协调;环境感知、语义理解、人机交互等认知功能,则相当于人类的“大脑”。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目标,是在真实复杂环境中自主执行任务、提供服务。要实现这一点,机器人不仅需要强化运动与操作能力,还需提升感知、认知和语言理解等核心智能。高通方面表示未来还将与宇树合作,打造类似人类“大脑—小脑”协同的智能体系,推动具身智能在更多场景落地。
全栈自研,掌控智能核心
今年首次参展的德国 Neura Robotics 也颇受关注。这家专注于认知与协作机器人的高科技企业,10月刚在浙江杭州设立中国总部,计划总投资约1.35亿欧元。
![]()
Neura展台上的多感知机器人助手
首席营销官刘欣宜介绍,Neura 拥有“全栈自研”能力——从机器人硬件、操作系统到核心AI算法均自主开发。这种垂直整合的模式使企业能够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实现快速迭代与定制化开发,并确保技术安全与系统稳定。
“机器人生态拼图”逐步成型
![]()
川崎重工展台的五子棋弈应用展示,机器人能同时对战两位棋手。
进博会西门子的展台现场,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到“AI脑力对决”。当观众随机打乱积木后,多个AI大语言模型将迅速展开“脑力比拼”,争夺路径规划与指令精准性的“最优解”。
![]()
“AI脑力对决”吸引观众互动。
这场对决的关键便是西门子三维协作与验证平台,其深度融合AI与数字孪生技术,可将AI模型给出的解题思路生成机器语言,并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验证,一旦验证成功,指令便会被下发给现场机械臂,驱动其精准拼搭积木。这一过程将不仅体现AI在复杂工业场景中需要反复验证确保准确性的实际应用挑战,也将让观众直观感受到AI从“思考”到“行动”,在工业领域实现精准落地的全过程。
![]()
来自阿联酋的Sindan公司是中东和北非地区最大工业级AI 3D打印机群企业,其展台上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的齐天大圣雕像,以及行动自如运送咖啡的机器人零部件,都是采用了他们自己的3D打印技术。
这些展台并非彼此孤立,而更像是“机器人生态拼图”的不同部分:芯片、算法、结构、系统集成正被逐步拼合成一体。
![]()
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
在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合作”分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姚佳表示,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的最佳形态,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新一代超级终端,将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并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在人工智能驱动下,人形机器人正从“舞台动起来”加速迈向“工厂用起来”的规模化应用阶段。
从工业机械臂到人形机器人,不仅是形态的升级,更是制造业范式的转变。在人口红利减弱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机器人正成为新的“智能劳动力”——它们并非取代人类,而是在危险、枯燥、重复或高精度场景中延伸人类的能力。
![]()
中兵智能创新研究院推出的具备安保防暴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根据工信部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7年,中国将基本建立完整产业链。而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首次突破20亿美元。进博会,正成为这一趋势的重要观察窗口: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科幻展品,而是产业的下一代接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