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曦的第一缕金光
刺破了云海
黄山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黄山日出(图源@摄图网)▼
![]()
翻腾的云海中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
仙境就在眼前、就在脚下
这是一座让人心旷神怡
或者浮想联翩的山
黄山晨辉,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
这座被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誉为“登黄山天下无山”的奇绝之地,千百年来以“四绝三瀑”的绝世风姿,在中华文明的画卷上留下了令人难忘的印记。
黄山松韵,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
无论你从哪里来,只要踏上黄山的石阶,身后的市声尘嚣仿佛被葱茏山门予以隔绝。
黄山秀色与怪石,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
眼前唯有蒸腾的云雾,温柔地萦绕着古老的山脊,天地间仿佛悄然垂下一道无形的帘幕,将人间烟火与这片山水悄然分隔。
黄山蒸腾的云雾温柔地萦绕着古老的山脊(图源@摄图网)▼
![]()
黄山雄踞于安徽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境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总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
其中,黄山风景区面积160.6平方千米,地跨东经118°01'—118°17',北纬30°01'—30°18',东起黄狮,西至小岭脚,南抵汤口,北达二龙桥。
黄山位置图(制图@探客社/李北平,底图来源@天地图) ▼
![]()
这方奇绝的仙境并非凭空而生
黄山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遗迹于一体,兼有花岗岩造型石、花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丰富而典型的地质景观。
最终,这座山也成为一个城市的名字。
黄山市位置图(制图@探客社/李北平,底图来源@天地图) ▼
![]()
据地质资料分析,黄山经历了古生代的海陆变迁,中生代燕山运动的岩浆侵入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体。
而后,又经过数千万年的抬升,最终在第四纪冰川的雕琢下,形成了沟壑纵横、气势磅礴的花岗岩峰林地貌。
黄山沟壑纵横、气势磅礴的花岗岩峰林,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
这里峰峦如聚,群峰竞秀,怪石林立,千米以上高峰就有88座,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
黄山峰峦如聚(图源@摄图网)▼
![]()
黄山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多呈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稠密,多呈柱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岩体(图源@摄图网)▼
![]()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凝视青黛色的峰峦,黟山这个古老的名字便浮现心头。
黄山青黛色的峰峦(图源@摄图网)▼
![]()
而黄山之名的由来,则与一个悠远的传说相关。
据唐代道家典籍《周书异记·神仙传》所述,此地是神仙栖居之所,更是轩辕黄帝的居所之一。
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文中描绘其灵境绝妙,“地无荤辛,境绝腥腐”,灵药不凋,花果常鲜。
轩辕黄帝(资料图片)▼
![]()
笃信道教的唐玄宗,感念于黄帝曾于此炼丹飞升的传说,于天宝年间敕改黟山为黄山。
尽管正史对此记载不详,后世史家亦有存疑,但“黄帝炼丹,玄宗敕名”的故事却流传甚广。
黄山旭日(图源@摄图网)▼
![]()
如今漫步山间,轩辕峰、炼丹峰、仙人峰、毛笔峰,黄帝坑、洗药溪,以及崖畔溪涧的药臼、丹井,每一处都是传说和故事。
这些镌刻着古老神话的名字,早已与奇峰怪石、古树流泉融为一体,成为黄山意境中不可或缺的魂魄印记。
黄山毛笔锋(图源@图虫创意)▼
![]()
黄山松是这里的奇迹
它们在这里满山遍野地存在
扎根于危崖绝壁的缝隙
根系深深地扎在贫瘠的花岗岩中
汲取着天地精华
黄山松与岩石融为一体(图源@图虫创意)▼
![]()
黄山迎客松,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
这里的迎客松,伸展臂膀已逾800年,虬枝如龙爪探向云海;黑虎松枝干遒劲,远远望去似猛虎盘踞在古老的岩石上;更有那些悬于绝壁的倒挂松,树冠向下舒展,形成违反重力法则的绝美姿态。
黄山迎客松(图源@摄图网)▼
![]()
黄山的岩石独具特色
那些被冰川与风雨雕琢了亿万年的花岗岩,在想象力催化下化作栩栩如生的故事场景。
飞来石就像个顶尖的平衡高手, 这块高12米重约360吨的巨石,以不足10平方米的基座矗立峰顶,从特定角度望去,犹如天外飞仙悬浮在半空。
黄山飞来石(图源@摄图网)▼
![]()
“猴子观海”静坐峰顶,凝望着脚下翻涌的云涛。这是多么宏大和壮美的一种景象!
黄山“猴子观海”(图源@摄图网)▼
![]()
还有仙人指路石,恰似一位仙人伸出手臂,为过往的游客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黄山的怪石
以奇取胜,以多著称
它们在游人的目光与想象中
被赋予鲜活的生命与传奇
这里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每一块都形态各异,妙趣横生,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云海则赋予黄山变幻莫测的意境
每当清晨,乳白色的云浪在群峰间流转,时而如瀑布倾泻深谷,时而似轻纱缠绕山腰。
当云层与观景台平齐,“铺海”奇观呈现,游人仿若置身天宫,脚下云絮翻涌,远处峰尖如岛屿浮沉。
黄山云海(图源@摄图网)▼
![]()
而瞬息万变的瀑布云更具戏剧性,浓云骤然从两峰之间的垭口奔涌而下,其势如银河决堤,其声似万马奔腾,转瞬间将山谷笼罩于太虚之境。
如果云海恰好与晨雾交织在一起,那更是一番别致的壮阔景象。
黄山云海与晨雾交织在 一起,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
山有水则灵,黄山也不例外。
九龙瀑在落差巨大的悬崖上折成九段,每级瀑布冲入潭中都会激起彩虹,远望如九条银龙逐级飞降。
黄山九龙瀑(图源@摄图网)▼
![]()
人字瀑则在峭壁中央分叉而下,阳光下折射碎钻般的光芒,最终在潭底书写出巨大的“人”字。
而散落在山间的翡翠池、五色潭,池水因矿物质而呈现孔雀蓝、祖母绿等梦幻色彩,宛如遗落在山间的宝石。
黄山中的溪涧(图源@摄图网)▼
![]()
有了奇石、怪松、云海和瀑布等
这些大自然的景观
黄山也就成了“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山涧河流(图源@摄图网)▼
![]()
然而,攀登黄山却是一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修行。譬如从慈光阁到光明顶的7公里山路,需穿越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历经六千级台阶的考验。
黄山攀爬的石阶(图源@摄图网)▼
![]()
自古以来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来到黄山
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
李白曾咏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黄山(图源@摄图网)▼
![]()
徐霞客两次登临发出
“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叹。
黄山云海日出(图源@摄图网)▼
![]()
这些吟咏,为黄山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文化气息。
当暮色染红西海大峡谷的千峰万壑
黄山展现出它最动人的一面
那些历经亿万年风雨依然挺立的花岗岩
那些在岩石缝里顽强生长的奇松
那些变幻莫测却又周而复始的云海
都在无声地讲述着
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奇迹
黄山(图源@摄图网)▼
![]()
下山路上
回望渐渐远去的山峰轮廓
很多人就会明白古人为何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了
也只有这时候才会明白
徐霞客所说的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绝非一句简单的过誉之词
本文创作团队| 探客社
撰文| 逸寒 编辑| 探客007
地图编辑| 李北平设计| 贾恩艳
校审| 西西
封面及首图底图来源@摄图网
本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