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深秋的岱崮,层林尽染。正午时分,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村民、60岁的伊永花刚送走一桌食客,“自从镇上发展旅游业以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每年光农家乐、民宿就能赚10来万元。”伊永花对现在的收入很知足。
在岱崮镇,越来越多的村民像伊永花一样,借助旅游产业走上了致富路。近年来,岱崮镇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独特的崮群地貌和三线军工遗产,蹚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激活、产业融合”的强基富民新路径,让昔日偏远山镇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红色基因铸就发展底色
岱崮,是一片英雄的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岱崮保卫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留下了丰富的军工文化遗产。
如何让沉睡的红色资源“活”起来?岱崮镇的选择是保护与活化并重。该镇对分散的红色旧址进行系统性普查、修缮和保护,建成了岱崮地貌地质博物馆、三线军工文化馆、坡里会师红色节点等一批红色旅游项目。
在改造过程中,岱崮镇充分保留历史原貌,突出沉浸式体验。在原民丰机械厂旧址基础上打造“三线记忆”旅游区,最大程度保留了当年的车间、食堂、宿舍等风貌。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军工生产,聆听老一辈工人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种深度挖掘和生动呈现,让岱崮的红色旅游摆脱了传统说教,极具感染力和互动性,吸引了大量研学培训团队和散客。“我们持续推进红色研学扩容增效,今年启动了岱崮村红色阵地建设,集中展示龙须崮暴动、大崮山保卫战等革命事迹。上半年接待研学团队100余批次、8.5万余人,红色研学已成全域旅游重要支撑。”岱崮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均镇介绍。
独特地貌激活绿色动能
岱崮的独特,在于其世界罕见的岱崮地貌。
岱崮是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岱崮地貌的命名地和核心区。这种山顶平坦、四周陡峭的方山地形,被地质学家誉为“世界奇观”。然而,长期以来,受制于交通不便和开发意识不足,这一珍稀资源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
转变始于2012年。经地质专家科学考察,认定岱崮地貌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随即,岱崮镇开始系统规划旅游发展,建设岱崮地貌旅游景区。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岱崮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特色,发展全域旅游。今年结合‘七彩崮乡’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对全镇34个行政村实施‘网红巷’彩化工程;结合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对笊篱坪、岱崮等10个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提升,全面增加岱崮乡村旅游的特色亮点。”王均镇说。
环境的改善直接提升了旅游体验。游客来到岱崮不仅能瞻仰红色旧址,还流连于群崮的美景。生态与红色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红+绿”的独特魅力,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拉动了综合消费。今年上半年,该镇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000万元。
![]()
产业融合拓宽增收渠道
发展旅游,最终目的是富民惠民。
近年来,岱崮镇通过深化“旅游+”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将外来游客的消费力转化为当地百姓的增收力。
依托景区客流,岱崮镇鼓励和支持村民发展特色农家乐和民宿。“目前,我们村从事宾馆、农家乐、民宿的村民有60余人。”笊篱坪村党支部书记杜连才说,今年上半年,村集体收入达25万元,居民人均收入1.8万余元。截至目前,该镇发展标准农家乐、民宿20余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余人,今年上半年民宿实现收入650万元。
旅游业的兴旺,直接带动当地特色果业的发展。“每年6月至8月,来自市区和外市外省等地的游客都会到我的果园里采摘蟠桃、油桃等。仅此一项,我每年能收入4万来块钱。”谈起3亩采摘园的收益,笊篱坪村70岁果农杜太和满脸喜悦。
旅游带来了人气,同样也拓宽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路。除了蜜桃,核桃、山楂、红薯等农产品,如今在景区门口、电商平台也成了“香饽饽”。“这位老大娘卖的花椒不仅颜色好看,闻起来香气也浓。”在岱崮地貌地质博物馆景区大门外,来自临朐的游客张潇潇为岱崮本地土特产点赞。
“下一步,我们将以项目建设为突破,持续推进旅游全方位提升,持续加强旅游品牌创建,不断增加乡村旅游的特色亮点,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确保让每一名游客感受到崮乡旅游和温馨好客的同时,也让每一位岱崮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岱崮镇党委书记王强表示。
文/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丁立国 韩纪功 通讯员 王学盛 图/孙运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