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一场烹饪表演让福鼎槟榔芋首次站上全国舞台。谁也想不到,这颗粉糯的芋头,会成为福鼎美食产业腾飞的起点。
从街头巷尾的本地小吃,到年产值达60亿元的支柱产业,福鼎用30年,把烟火气酿成了大产业。

点击观看视频↓
30年前的福鼎美食,还带着“青涩”。当时,整个宁德地区没有一本完整的福鼎菜谱,城关的餐饮门店不足千家,多是国有旅社和小作坊。
![]()
2000年左右,国有企业改制,餐饮行业开始向社会敞开大门,“蒙古包”在福鼎街头悄然兴起——这些红顶的大排档,就是后来石湖海鲜美食街的雏形。10块钱能点一盘菜,几个人围坐就能开张,低廉的成本、热闹的氛围,点燃了福鼎人的美食热情。
![]()
进入21世纪,福鼎美食开始“百花齐放”。外地味道来了,火锅、鸡公煲、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等相继入驻,西式面点也成了年轻人的新宠;本地味道火了,国有酒店退场,京生、朗悦、东源等规模化酒店接棒,餐饮不再只局限于“吃饭”。
在产业加速升级的同时,福鼎也从未停下守护传统味道的脚步,那些藏在烟火里的老手艺,正以“非遗”的名义在新时代中绽放新光彩,“传”向未来。
目前,在福鼎,已有22项小吃制作技艺先后走进非遗保护的行列,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流淌在时光里的文化遗产。
![]()
与此同时,福鼎也在积极培养厨师队伍。从撤县设市之初只有一位在册的专业厨师,到如今拥有10名高级技师、43名技师、800多名高级厨师、2000多名中级厨师——他们让福鼎菜跳出了“家常味”,冷拼、果蔬雕刻等技艺也逐渐崭露头角。上个月,在第34届中国厨师节中,福鼎厨师的蒙眼雕刻、糖艺,更是让“福鼎味道”多了层“艺术感”。
![]()
如今的福鼎,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美味宝库”:104个“中华名菜、名点、名小吃”、182个“福建名菜、名点、名小吃”、378个小吃品种、1000多道特色菜肴,共同构筑起厚重的美食家底。而“福鼎白茶宴”“八盘五宴”“黄金宴”“鼎宴”等特色名宴品牌的涌现,更让这份美味超越了日常饮食,成为彰显福鼎文化底色的重要符号。
截至今年,全市各级各类餐饮企业达到3800余家,是30年前的3倍多;年产值突破60亿元,是当年的10多倍。但福鼎不满足于“在家门口赚钱”,它要让味道走得更远。
从2002年的包装尝试,到2016年正式创办工厂,这一步,太姥邱记走了14年。当传统味道遇上现代工业,改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地方风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协会的鼓励支持下,全市SC认证生产企业从13家增长至141家。以太姥邱记、展翅、鼎灿为代表的食品企业,正在挣脱传统模式的束缚,生产理念不再局限于“做出味道”,而是追求“做出标准”;经营思路不再停留于“卖好产品”,而是深耕“做优产业”。
![]()
![]()
对福鼎人而言,美食从来不止于舌尖的享受,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现在,这份乡愁正在被以更郑重的方式守护,从《福鼎菜谱》到《舌尖之福》,文字让味道有了传承。
时光为证,这座城市的美食底蕴不断被看见、被认可。2003年,福鼎摘得首个“福建美食名城”称号,为地方美食发展写下重要一笔;2019年,它再获殊荣,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全国首家“美食地标城市”称号,让福鼎美食的名号走向全国;2021年,福鼎肉片、小笼包等6种经典小吃迎来历史性时刻,拥有了专属的地方制作标准,为这份传承已久的美味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品质防线。2025年11月,福鼎美食首次走进联合国,来自山海之间的东方风味在国际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惊艳亮相。
![]()
![]()
![]()
从“福建首个”到“全国首个”再到走出国门,福鼎用30年完成了从“小吃城”到“美食城”的跨越。但这份关于味道的征程,从未止步。它要做的不只是“地方小吃”,还要做“中国味道”,并不断向着“世界美食之都”的更高目标,稳步前行。
30年,福鼎人把芋头做成了宴,把小摊变成了产业,把烟火气变成了新名片。
从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次亮相,到如今的全国地标、走向世界,福鼎美食的规模在扩大、名气在攀升,但始终不变的,是福鼎人对家乡味道的赤诚坚守,是藏在滋味里的初心与匠心。

福鼎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林婷婷
编导:温丽芬
摄像:谢勇鹏
配音:霍笑卉
监制:戴蓉
总监制:王良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