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朝鲜战场上哪一仗打得最让美军“怀疑人生”,横城反击战必须榜上有名。
![]()
1951年1月,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后,立马搞了个“围歼行动”,想把志愿军赶回三八线以北。
可他没想到,他这边刚摆开架势,彭德怀元帅那边的反包围圈,也悄悄张开了。
“西顶东反”,谁才是真正的猎手?
1951年1月底,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刚打完,志愿军确实到了一个坎上。
连续作战,减员严重,后勤补给极度困难。
李奇微看准了这一点,在1月25日发动了全线进攻,尤其是西线,集中了美第1军、第9军猛攻汉江南岸,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
李奇微的算盘打得很精。
他一改美军之前分兵冒进的毛病,搞起了**“稳扎稳打”**,用绝对的火力和兵力优势,一点点往前拱。
在他看来,志愿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他这个“猎人”马上就要收网了。
但他算错了一点,他的对手是彭德怀。
彭德怀敏锐地察觉到,李奇微把主力全堆在了西线,东线反而成了辅助。
一个大胆的计划形成了——“西顶东反”。
![]()
“西顶”,就是命令志愿军副司令韩先楚指挥第38军、第50军,在西线死死顶住美军主力的进攻。
这两个军要打得极其顽强,给李奇微一种错觉:志愿军的主力全在这儿跟我拼命呢!
“东反”,才是真正的杀招。
命令邓华指挥第39、第40、第42、第66军主力,在东线配合朝鲜人民军,有计划地后退,故意“诱敌深入”。
目的,就是在东线拉出一个大口子,等敌人冒进的部队钻进来,然后一举反包围,从侧翼威胁西线美军的腰眼。
这盘棋,下得很大。
![]()
西线的第38、50军,几乎是在用血肉之躯,为东线的战友们**“演戏”**,给东线主力集结争取时间。
李奇微果然上当了。
他以为西线才是主战场,东线的美第10军等部队,看志愿军“节节败退”,胆子越来越大,一路向北猛冲,速度比西线快得多。
冲着冲着,到了2月5日,东线的美军和南朝鲜军,在横城和砥平里两个地方,就这么直愣愣地“突”了出去。
从地图上看,这俩地方,就像两个伸出来等着挨打的拳头。
彭德怀要的战机,来了。
一道改变战局的选择题:打砥平里还是横城?
战机是来了,但摆在彭德怀面前的,是一道二选一的难题。
打砥平里,还是打横城?
这可不是拍脑门决定的,这是关系到整个第四次战役走向的关键决策。
当时,两种方案都有人支持。
先看打砥平里。
好处是,砥平里离西线更近,一旦打掉,能直接震撼西线的美军主攻集团,大大减轻第38、50军的压力。
而且,第39、40军的行军路程也能短点,部队能少点疲劳。
但困难,大得吓人。
![]()
砥平里守敌是美军5个营,包括法国营,兵力集中,战斗力强,而且已经修好了坚固的工事。
想一口吃下,很难。
更要命的是,一旦开打,如果“一昼夜不能解决战斗”,周边的美第2师、第7师、英第27旅就能快速增援。
要是“两昼夜还不能解决战斗”,美军甚至能抽出两三个师的兵力玩命来救。
到时候,志愿军就不是“打援”了,而是被“反包围”了。
这仗,很可能打成一场“消耗战”,这恰恰是当时志愿军最不想看到的。
彭德怀很快否定了先打砥平里的方案。
再看横城。
横城的敌人虽然数量也不少,但顶在最前面的是南朝鲜第8师。
这就很有讲究了。
南朝鲜军的战斗力,跟美军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而且,这股敌人正处在运动之中,态势突出,两翼暴露,连个像样的工事都没有。
这不就是“送上门”的肥肉吗?
彭德怀和“联司”反复研究,最终拍板:先打横城!
![]()
“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这是人民军队的作战原则。
打横城,胜利的把握大得多。
只要一顿痛击,就能把敌人打乱打垮。
就算万一打得不顺,志愿军也能控制洪川地区,方便后续作战,怎么算都不亏。
2月9日,邓华下达作战命令:集中第40军、第66军全部、第42军主力,外加第39军1个师,共9个师约10万兵力。
配属各种火炮679门、火箭筒285具。
而他们要打的横城之敌,是美军1个团和南朝鲜军1个师又1个团,总共才2万多人。
以4倍以上的绝对优势兵力,打你一个立足未稳、两翼暴露的南朝鲜军。
这已经不是“杀鸡用牛刀”了,这是“泰山压顶”。
![]()
35小时“天兵天将”,打出美军噩梦
1951年2月11日,黄昏17时。
横城反击战,准时打响。
李奇微做梦也想不到,他以为的主力在西线,东线只有“不堪一击”的人民军。
可当炮火覆盖的那一刻,他才知道,志愿军的“主力天团”,早就在他眼皮子底下完成了集结。
这次进攻,志愿军把“穿插迂回”战术玩到了极致。
![]()
如果说美军打仗是“开片”,那志愿军打仗就是“解剖”。
邓华的部署是“多层分割包围”。
第42军125师和第66军196师,构成外层迂回大包围圈,断你总退路。
第42军124师和第40军,构成内层包围,把敌人往里压。
最狠的,是第39军第117师,作为一把“战役分割尖刀”,直插敌人心脏。
117师的任务,是一夜急行30公里,插到鹤谷里、夏日地区。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等于直接切断了横城守敌和南朝鲜第8师的联系,同时也堵死了他们南逃的唯一退路。
117师的战士们轻装简行,大胆穿插,于2月12日清晨6点半,提前抵达预定位置。
刚构筑好简易工事,从正面战场溃败下来的美韩军队,就潮水般涌了过来。
美军10多架轰炸机轮番轰炸,117师阵地几乎被夷为平地。
但117师硬是像钉子一样,钉死在了那里。
“就是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守到底!”
![]()
正面战场上,第40军的“尖刀营”更是打疯了。
第40军118师352团第3营,沿着山路6小时狂奔25公里,抵达预定位置。
他们一头撞上了正在增援南朝鲜军的美军第2师炮兵营。
这帮美国大兵根本没想到,在距离前线几十里的地方,会“刷”出中国军队的主力。
志愿军战士们才不管你什么炮兵,上去就是一顿猛打。
美军炮兵营瞬间被打懵,丢下130多辆汽车和20多门火炮,四散奔逃。
这一战,志愿军还特别注意,派出小分队**重点“照顾”**敌人的炮兵阵地。
你不是火力猛吗?我先把你的炮给你端了,看你拿什么跟我打。
失去了炮火支援的南朝鲜军,彻底崩溃了。
到2月13日清晨,仅仅35个小时的激战。
横城反击战结束。
志愿军全歼南朝鲜第8师3个团、美军第2师1个营、美军和南朝鲜军4个炮兵营,另歼南朝鲜军第3、第5师各一部。
共歼敌1.2万余人。
![]()
缴获各种火炮139门、火箭筒122具、各种枪支6200余支、坦克7辆、汽车550辆。
这一仗,俘虏了南朝鲜军7300多人,美军500多人。
其中,第39军117师一家,就俘虏了2500人,其中美军800余人(另一说为500余人),创下了志愿军一次战斗俘获美军最多的纪录。
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里,极不情愿地描述了这一幕:
“南朝鲜军队在中国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
“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的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这一战,迫使“联合国军”在东线后撤26公里,沉重打击了李奇微的反扑锋芒。
![]()
有个叫萨利的西点军校高材生,是美军炮兵营的俘虏。
他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
“我们是不宜于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样的军队作战的。”
“我们在军校时曾熟读从拿破仑到希特勒的兵法,但是从来没有学过志愿军这样的战略战术。”
“我们太重视武器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吃败仗的缘故。”
参考资料:
影响中国前途的一次战略空运.历史研究.1995 年第 6 期
石仲泉:最伟大的“战神”:统帅抗美援朝战争的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3-07-17
横城反击作战.中国军网.2025-08-06
横城反击战:穿插迂回作战教科书.中国军网.2021-12-16
横城反击战.华夏经纬网
七十年来抗美援朝研究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0 年第 6 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