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金融圈一则消息炸了锅。
咱们中国协助巴克莱银行成功发行了20亿元熊猫债,这还是英国机构首次入局这类债券发行!
可能有人对20亿没概念,但要知道,在此之前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已经冲到了1万亿左右,这么大的资金体量,难怪网友看完都炸开了锅。
说起来这事的来龙去脉得捋清楚。
熊猫债是境外机构在咱们国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从2005年首次试点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年。这次巴克莱发行的20亿,拆成了三年期和五年期各10亿,票面利率分别是1.95%和2.05%,比不少境内企业发债利率还低。
据最新报道,发行当天境内外投资人抢着认购,最终认购倍数远超预期,官方还说这是推动金融开放的重要成果。
但网友扒出,之前熊猫债发行主体里,还包括俄罗斯的相关机构,也正是那时候,梁宏达的一番批评直接火上热搜,至今还被网友反复转发。
![]()
这事儿一发酵,网友直接分成了两大阵营,吵得不可开交,对立情绪特别强烈。
支持梁宏达的网友占了大多数,不少人直言:“梁老师说得太对了!咱们自己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凭啥把低息资金借给外国银行?”
还有网友扒出细节。
之前俄罗斯发行熊猫债时,有传言说部分资金用于能源项目,但后续没有公开的资金流向报告,“万一钱用在咱们不知道的地方,风险谁来承担?”
更有人吐槽“1万亿啊!要是把这些钱投给国内的小微企业、扶持一下实体经济,多少老板能不用倒闭,多少人能保住工作?”
但也有另一部分网友持不同意见,觉得反对者是目光短浅。
“发行熊猫债是金融开放的必经之路,能吸引全球资本来中国,反过来也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长远来看对咱们有好处。”
还有人解释“利率低是因为境外优质机构信用好,违约风险低,而且资金是在国内市场流转,也能带动相关金融业务发展。”
甚至有专业背景的网友反驳“熊猫债发行有严格的审核机制,资金流向有监管,不是大家想的随便借钱,没必要过度恐慌。”
可这番话很快被反驳“监管再严,能保证100%没问题吗?之前不也有境外机构违规操作的案例?真出了问题,还不是咱们国内市场买单?”
![]()
其实冷静下来看,熊猫债的争议从来都不是发不发的问题,而是怎么发、为谁发的问题。
回顾过往,类似的对外金融合作争议不止一次。
之前咱们给某些国家提供贷款援助,就有网友质疑为啥不先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还有境外企业在国内享受税收优惠,却比国内企业赚得更多,也引发过不少不满。
这些争议的核心,咱们自己人还在为房贷、车贷发愁,中小企业还在为资金周转焦虑,却把低成本的金融资源向境外机构倾斜,换谁心里都会觉得不平衡。
就像有网友说的金融开放没错,但不能牺牲国内普通人的利益去换所谓的国际形象。
还有人打了个比方就像家里日子刚过好一点,自己孩子还没吃饱,就先把粮食低价卖给邻居,这换谁能接受?
更关键的是,风险问题始终是大家的心结。
梁宏达当时批评时就说过:“高收益背后必有高风险,境外机构的信用状况、汇率波动都可能引发违约,到时候损失的还是咱们国内投资者的钱。”
这话不是没道理,之前就有个别境外企业出现过债券违约,虽然最终解决了,但也让大家看到了潜在风险。
说到底,老百姓的诉求其实很简单。
金融开放可以,但要优先保障国内民生和实体经济的需求,对外提供金融支持可以,但要公开透明,让大家知道钱用在了哪里、风险如何防控。
1万亿不是小数目,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让大家觉得肥了外人,亏了自己。
现在争议还在继续,有人说该暂停境外机构发债,先扶持国内企业,也有人说该完善监管,让熊猫债真正服务于双向共赢。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是觉得这是金融开放的必要代价,还是真的该优先考虑国内民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