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富人为何逃离新加坡?中国不给脸,新加坡也就是个县了
近来的风向似乎变了,滨海湾闪闪发光的豪宅,成交量从高点滑落了整整三成。与此同时,企业注销的数字却在悄悄爬升,同比增加了约两成。
中国富豪正在撤离新加坡,流向香港?100年后新加坡还在不在真不好说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消息,说新加坡的中国富豪开始往香港那边挪了,有的甚至撤得特别快。
这些富豪为何不再青睐新加坡了?
![]()
最初新加坡的魅力简直无法抵挡。它亮出的底牌简单粗暴,却精准地击中了资本的要害:这里不征收资本利得税,也没有遗产税,这构成了核心的财务吸引力。
对于企业而言,17%的企业所得税率本就诱人,更妙的是,这个数字在特定情况下还有协商降低的余地。一套组合拳下来,新加坡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本磁场。
但物理学告诉我们,引力过强,会导致物质坍缩。当海量的资金涌入这个仅有七百平方公里面积的城邦,一场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爆发了。本地的生活成本肉眼可见地飙升,房价更是涨到了让普通人咋舌的地步。
当资本的狂欢开始挤压本地民众的生存空间时,天平就必须重新校准。政府的角色从“欢迎光临”变成了“控制流量”。政策的转向来得又快又猛,几乎是180度的大转弯。
一纸令下,针对外国购房者的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被推高到了令人瞠目的60%,这无异于直接对炒房资本关上了大门。紧接着,消费税(GST)也上调至9%,日常开销的压力随之增加。
更深层次的改变在于投资门槛。过去相对宽松的财富管理计划,比如家族办公室,准入门槛被大幅抬高。同时,政策明确要求,进入新加坡的资金,必须有更大部分投向其本土市场。
![]()
这种强制性的“本土贡献”要求,连同金融机构开始清理长期不活跃账户的行动,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原先那个低成本、高确定性的港湾,一夜之间变得昂贵且充满不确定性。资本最讨厌的就是“意外”,当政策从“引力”变成“斥力”,它们便会毫不犹豫地寻找下一个价值洼地和政策稳定区。
如果说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只是让投资者感到肉疼,那么政治上的模糊化则让他们开始心慌。过去,新加坡赖以生存的法宝是在东西方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骑墙”策略让它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但在今天这个地缘政治极化的世界里,中间地带正在迅速消失,“中立”本身成了一种奢侈品。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就曾公开承认,想保持绝对中立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
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其经济与安全上的依赖错位。翻开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的投资版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比例高达29%,甚至超过了其在新加坡本土的25%。经济上,它与中国深度绑定。
然而在安全问题上,它又深深地受到美国的影响。这种结构性的矛盾,让它在中美竞争的夹缝中左右为难,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空洞的表态无法安抚市场的焦虑,具体的行动才是最清晰的信号。当新加坡被曝出曾协助美国,调查其境内与中国相关的半导体贸易活动时,这在许多资本持有者眼中,无异于一次公开的“选边站”。
对于那些将资产安全视为第一要务的全球资本而言,这种政治立场的摇摆是最大的风险。他们追求的是一个可以预测的未来,一个不会因大国博弈而随时改变规则的环境。当“绝对中立”的承诺被打破,投资者的信任基础也就随之瓦解,一场资本的重新评估与大规模转移,便已在酝酿之中。
一个理想的“避风港”,不仅要有政策上的绿灯,更需要社会文化层面的红地毯。起初,新加坡对中国资本确实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共通的华语环境,加上临近的地理位置,让许多中国投资者感到宾至如归。
但这种和谐的表象之下,潜流正在涌动。随着外部资本的持续涌入,本地社会的情绪也在发生微妙的转变。从最初的欢迎与接纳,逐渐变成了对资源被挤占、阶层被撕裂的普遍担忧。
![]()
民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房价被外来热钱炒得高不可攀,公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这种情绪并非无声的抱怨,它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民意压力,并最终传导至政策层面。
于是我们看到,新加坡政府在制定金融和房地产政策时,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它既想继续吸引外资保持经济活力,又必须安抚本地民众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
这种艰难的平衡,导致了政策的犹豫和反复收紧。例如,金融机构加强了对客户的KYC(了解你的客户)审查流程,家族办公室的背景审查也变得异常严格,甚至要求提供详尽的家庭成员信息。这大大增加了投资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投资体验直线下降。
![]()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选项正在闪闪发光。远在中东的迪拜,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那里似乎没有类似的社会排斥压力,整个城市都以一种纯粹的商业导向和国际化的移民构成在运转。
迪拜的政策直白而高效:提供长达十年的“黄金签证”,身份审批效率极高。对资金来源的审查相对宽松。税务制度极具吸引力,甚至还有免税政策。这些优势,恰好迎合了那些正在寻求一个高效、低摩擦环境的资本的需求。
说到底新加坡今天的困境,并非某个单一政策的失误,而是在经济确定性、政治中立性和社会容纳度这三重安全感上,出现了一次系统性的失衡。它的故事是一个警示,告诉我们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成功的金融中心,再也无法仅仅依靠“被动中立”或单一的低税政策高枕无忧。
![]()
未来的“避风港”之争,将是一场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你看迪拜的崛起,就不是偶然。它在地缘政治的风暴中心,主动地、刻意地构建了一个规则清晰、立场明确(商业至上)的新型生态系统,甚至对加密货币等数字资产也张开了双臂。
而一旁的香港,尽管历经波折,但它的韧性在于背后那个广阔的中国内地市场和强大的主权信用支持。
对于新加坡而言,资本流动的钟摆已经开始摆向另一侧。从迪拜激增的中国投资咨询量和中国金融服务人才的短缺就能看出一二。
![]()
若想重新赢回那些曾经信赖它的资本,新加坡需要做的,或许已不再是小修小补,而是对其赖以成功的“安全感”模型,进行一次彻底的、刮骨疗毒式的再思考与重构。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