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作为一名长期追踪报道文化名家的记者,我有幸在过去十多年间多次采访刘慈欣老师。从他尚未获得雨果奖之前,在成都科技馆那场仅我一人到场的访问,到今年山西大同古城墙下他与阿来那场近千万人观看的深度对谈,我深切体会到,采访他不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场对想象力与科学精神的探寻,一次与恢弘科幻星空的真诚对话。
![]()
2016年8月在上海采访刘慈欣
从一人专访到千万级直播:见证一个时代的文化轨迹
我仍清晰记得十多年前在成都科技馆第一次采访刘慈欣的场景。黑色衬衫、深蓝色牛仔裤,他一身简洁装扮,言语间透出深邃思考,态度一如既往的谦和真诚。那时的他,尚未因《三体》享誉世界。
2025年4月25日,在山西大同,我现场见证并报道了刘慈欣与茅奖作家阿来那场持续三个多小时的深度对谈。抖音直播吸引近900万观看,成为文化类直播中的一股强劲清流。我们团队在台前幕后全程跟进,及时推出多篇独家报道,在封面新闻客户端、官方微信等平台全面传播。
![]()
2025年4月在山西大同采访刘慈欣(摄影:吴德玉)
其中,《刘慈欣:DeepSeek比我写得好,我对AI是真爱》微信稿阅读量近6万,多篇稿件被光明网、新浪网等转载,更获得中国作家网、《科幻世界》官方微信号授权转载。随后,封面新闻客户端和《华西都市报》推出“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从多个角度深入呈现这位科幻作家的思想世界。
《华西都市报》头版
![]()
《华西都市报》“大道”专题采访刘慈欣版面
采访刘慈欣的“方法论”:专业、细节与全媒传播
经过多年实践,我总结出采访刘慈欣这类思想型作家的几点经验。首先,专业准备是根基。采访前需做足功课,不仅要重读《三体》等经典,更要追踪他近年对AI、太空探索等前沿领域的思考。例如本次大同对谈中,他提出“AI是我穿透宇宙终极奥秘的唯一希望”,这一观点成为我们报道的核心爆点。
同时要建立历史坐标,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了解他与《科幻世界》的渊源、娘子关电厂的创作背景,挖掘如“1999年巧合”等富有历史纵深感的故事。还需关注跨界动态,如我们及时关联了《流浪地球3》探班热点与导演郭帆1999年高考作文的“世纪巧合”,增强报道时效性。
现场执行重细节。刘慈欣老师为人谦和,采访者需以专业平等的态度交流,才能引导他分享深入思考。追问创作瓶颈时,他以“在戈壁滩上寻找陨石”作喻,生动传神。除了观点,更要捕捉个性细节——简洁的衣着、谈及AI时幽默的“谢谢您啊”、为太空旅行坚持健身的习惯,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鲜活立体的形象。
善用多方视角同样重要。大同对谈中,我们不仅记录刘慈欣的观点,也通过阿来的视角解读其作品内核——“将人类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酣畅淋漓地表达”,丰富了报道层次。
全媒策划放大声量。我们提炼刘慈欣原话,打造出《刘慈欣:DeepSeek比我写得好,我对AI是真爱》这样网感与深度兼具的标题。稿件结构清晰,从AI谈到创作瓶颈,再回归宇宙奥秘的永恒追问,穿插人生经历与历史背景,信息密度与思想厚度并重。配合高质量现场图片与视频,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
2025年9月在成都采访刘慈欣(摄影:吴德玉)
见证与启示:在记录星空的过程中共同成长
持续追踪报道刘慈欣这样的大家,让我深刻认识到:专业是根基,细节是灵魂,策划是引擎,而热爱与坚持是内核。刘慈欣的成功,在于数十年如一日对科幻的热爱与坚守。这对我们内容创作者而言,是同样的修行——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周期,最终用扎实的内容赢得读者。
作为一名文化记者,我很幸运能见证刘慈欣从默默耕耘到享誉世界的飞跃。他的经历印证了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一切根基在于产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在于能熬过漫长而寂寞的创作周期。这种对创作的敬畏与坚持,对我个人运营“张杰读书笔记”账号及IP也是极好的激励。
前段时间的银河科幻大会上,“张杰读书笔记”对刘慈欣签售会进行现场直播,将盛况传递给异地粉丝。这让我更深刻体会到,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连接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桥梁,能够运用新媒介让优质文化内容触达更广泛人群。
作为记录者和传播者,我们能做的,就是用专业、真诚与坚持,将这份源于星空的思考,准确而动人地传递给每一位读者,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职业价值与个人事业的共同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