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悟社|张志雪
最近科技圈最大的瓜,当属英伟达CEO黄仁勋的“一日反转”言论。前脚刚在伦敦AI峰会上放话“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把英媒都惊到了;后脚就紧急发声明改口,说“中国AI仍落后美国几纳秒”。这波操作比川剧变脸还快,背后到底藏着多少算计?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
事情得从11月5日说起。在《金融时报》主办的AI未来峰会上,黄仁勋当着全球媒体的面,给出了一个让西方哗然的判断:中国会在AI竞赛中击败美国。他甚至直接点出原因:中国有更宽松的监管环境和更低的能源成本,而美国各州的AI新规乱成一锅粥,可能催生出50项不同法规,纯属拖累创新。
这话一出口,现场都炸了。要知道,黄仁勋平时说话向来谨慎,这次直白到几乎是“站队”的表态,连《金融时报》都忍不住标注这是他“迄今最坦率的发言”。更狠的是,他还顺带批评西方国家变得“愤世嫉俗”,对比中国的能源补贴政策,言外之意就是:美国再这么折腾,被超越是早晚的事。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几小时后,英伟达官方就紧急“灭火”。黄仁勋通过X账号发布声明,话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正如我长期所说,中国在AI领域仅落后美国几纳秒,美国必须靠领跑赢得全球开发者支持”。这波急转弯让网友看懵了:到底哪句是真心话?
其实只要看看英伟达的处境,就知道黄仁勋的“变脸”根本不是心血来潮,全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无奈。作为全球AI芯片的龙头老大,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日子早就不好过了。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禁令层层加码,虽然允许出售削弱性能的H20芯片,但中国企业早就开始转向国产替代,英伟达的市场份额从曾经的100%暴跌至50%,部分细分领域甚至直接归零。
![]()
更让黄仁勋坐不住的是,中国的自主研发速度远超美国预期。华为升腾、寒武纪思元等国产芯片正在快速崛起,虽然单颗性能还赶不上英伟达,但通过集群部署已经能弥补差距。加上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砸下重金建算力枢纽,200个数据中心项目同步推进,中国正在用自己的节奏搭建AI基础设施。黄仁勋自己都承认:“中国每年能生产数百万AI芯片,已经能完全依赖自身产业”。
说白了,黄仁勋的第一波“中国必赢”言论,根本不是真心夸中国,而是给美国政府递的“施压信”。这些年他一直在游说华盛顿放宽出口限制,甚至不惜吹捧特朗普的政策“充满远见”,还用上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一旦中国彻底完成国产替代,英伟达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更是全球AI生态的主导权。
毕竟现在的中美AI竞赛,早已不是单靠技术就能定胜负的游戏。中国靠“国家引导+企业发力”的模式,在特定领域已经实现突破:DeepSeek模型训练成本仅560万美元,却能接近GPT-4性能;阿里巴巴的Qwen系列在金融应用中直接击败四款美国模型。而美国虽然整体领先,但各州监管混乱、能源成本高企,加上人才流失风险,优势正在被慢慢蚕食。
黄仁勋的急刹车,也暴露了美国科技巨头的集体困境:一边要听从政府的政治安排,搞技术封锁;一边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巨大蛋糕。这种左右为难的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更讽刺的是,美国的封锁政策不仅没拦住中国,反而倒逼我们加速自主创新,这恐怕是黄仁勋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
说到底,这场言论反转大戏的背后,根本不是谁能赢得AI竞赛的预判,而是英伟达求生欲的紧急释放。黄仁勋既要用“中国威胁论”倒逼美国政府松口,又怕把话说太死彻底得罪中方,只能在夹缝中反复横跳。
但无论他怎么改口,有个趋势已经无法逆转:中国AI的崛起从来不是靠谁的“预言”,而是靠政策支持、企业攻坚和市场需求的共同发力。这场科技博弈的最终结局,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一句话能决定的。
你觉得黄仁勋哪句话是真心话?中国AI能否实现弯道超车?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商悟社由媒体人张志雪创办,全网百万粉丝,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