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租房比买房划算得多,从经济账计算相当于“零成本”居住。
大部分城市租售比已严重失衡,打工人能负担的房租水平较低,但房价居高不下。以200万元的房产为例,月租金4000元在一二线城市已属高位,对应的租售比仅1:500,年化租金回报率为2.4%。
![]()
![]()
扣除物业费、维护费、空置期损失及房屋折旧后,实际收益率与银行存款相差无几,只要房价停止上涨,房东几乎无收益可言。
这里需引入“机会成本”概念:若购房资金不投入房产,转而配置债券、红利股等金融产品,大概率能获得3%至5%甚至更高的年化回报,这笔本可赚取却因购房而错失的收益,就是买房需付出的机会成本。
购房占用资金规模大,对应的机会成本极高;而租房不仅无需承担这笔隐性损失,还能以低成本占用高价值资产,形成套利空间,具体逻辑后续将详细说明。
肯定有朋友提出疑问:
“并非人人都有全款买房的资金,要么租房要么贷款买房,根本没有投资能力,这该如何解释?”
其实笔者本人也无全款购房能力,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租房选择中获益。
再看楼市行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全部下跌;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7月百城二手住宅同比下跌7.3%,20大城市二手住宅均价同比下跌5.10%。
![]()
![]()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一年二手平台实际成交价格信息正被快速关闭,多个一二线城市的二手房价格数据已“神秘失踪”。若真心为消费者着想,理应公开透明信息,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本质是为了利用这种优势在博弈中获利。
具体而言,当前买房每年至少要承担5%以上的资产跌幅,这是数据明确显示的事实。租房一年的租金支出,相当于省下两年多的资产贬值损失。若这种趋势持续,购房者意愿将进一步下降。
谁是买房行为的最大受益者,谁就最可能是二手房价格信息消失的幕后推手。
在房价上涨周期中,不持有房产需同时承担资产增值损失和租金支出,处境被动;但在下跌周期中,不持有房产无需承受资产贬值损失,这部分风险由房东承担,租客仅需支付少量租金即可居住,相当于“躺着看房东亏损”。
![]()
这让笔者想起一个苏联笑话:
![]()
这个笑话揭示了核心逻辑:损失是相对的,且可以通过选择对冲。
一个人要么租房要么持有房产自住,只要房价年跌幅超过年租金支出,就相当于房东用自己的资产风险和损失,补贴了租客的居住成本。
肯定有人反驳:
“租房需真金白银支付房租,甚至租金高昂难以承受,怎么能说‘不要钱’?根本没感受到补贴。”
我们需回归买房与租房的根本逻辑:房子的核心功能是居住,两者只是实现居住需求的不同手段。
买房需一次性支付巨额购房款,若贷款还需承担数十年利息;租房仅需按月或按季度支付租金,虽房产不属于自己,但居住需求完全满足。
租房并不意味着未来丧失购房可能。当前大家(包括笔者)坚定选择不买房,是由当下房价和市场现状决定的,不能以现状推断未来。后台有很多朋友吐槽“买房买早了”,也有人咨询“现在能否买房”,其实很多所谓“垃圾资产”,多半是卖出了“不属于垃圾的价格”。
比如48元/股的中石油是“垃圾资产”,但5元/股且每年分红0.4元的中石油,就是优质红利资产。
居住是基本需求,大家需对自己的资金负责,关键是区分情绪与事实。在房价下跌大趋势中选择租房,对于未来有购房计划的人而言,是实实在在的省钱。
![]()
即便未来房价腰斩,仍会有人选择不买,但必然有大量租客转为购房者。最后还有一类观点:
“道理都懂,租房确实划算,但仍想买房,因为房子能带来安全感,别人的房子住得不安心,房子是‘根’、是立身之本。”
首先必须坦诚:若无全款购房能力,贷款买房本质是“负债”而非“立身之本”,一旦断贷,房产会被收回拍卖;若有全款能力,现金本身就具备“随地生根”的底气,无需将资金投入现阶段的房产这类低效资产。
笔者理解很多人不愿用资产化、经济化的冰冷逻辑计算房产价值——房子在不少人心中承载着额外的文化价值,是安土重迁的乡土思维体现。
这种传统将房子与土地等同,强调稳定、传承、血缘与地缘固化,也是过去二三十年房价离谱上涨的原因之一:人们愿意支付超额代价,购买这种“家族宗教替代品”“社会地位象征”和“安全感终极锚点”。
这套逻辑在房价上升周期中自我强化,造就了“房子永远上涨”的神话。
但“向来如此”就一定“正确”吗?农业社会中土地是“根”,因为土地是核心生产资料,无地则需租地做佃农;若按生产资料逻辑对标,当下的厂房、机器、商铺等能产生收益的资产,才是真正的“现代土地”。
封建时代,土地远比房产更具生产资料属性;而在当下,所有资产的价值,仅取决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和增值潜力。或许有人质疑:“这是资本主义伦理。”
但是笔者劝大家至少要懂点资本主义,它远比封建主义进步。
《共产党宣言》描述资本主义时代: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来看他们的相互关系。”
无论我们是否认可、喜欢这种现状,现实是:生产关系和社会联系高度市场化、资本化的今天,所有关系都在接受市场化、货币化检验,这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现实就是:无资产则只能租房,赚不到钱则租不起房,最终可能被迫退出城市返回老家;没钱可能影响婚姻,难以获得社会地位。笔者并非认同这些现实,它们确实存在缺陷且亟待改变,但现状无法回避——我们既要反对不合理的现状,也要在现状中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不建议大家“以头撞南墙”的方式对抗现实。
必须认清:当代市场化模式下,房子不是宗庙、不是祖坟,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它已完全商品化,遵循商品规律,而商品最无“神圣性”可言。
那些手握多套房产仍不愿出手的人,观念仍停留在农业社会——将房子视为“根”、奋斗的象征、漂泊的依靠,因此愿意承受资产损失也不愿出售。笔者之前提到的租房套利空间,正源于这些人的文化观念,他们的观念带来的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对租客的“补贴”。
反之,若你也用封建主义、保守主义、传统主义的思维理解当下世界,在市场化、资本化的环境中必将吃大亏、遭严惩。市场不认同情怀,只认账本和价值规律。
更何况,当下社会流动性、信息化程度远超从前,很多人一辈子可能更换三五个城市工作。改变观念固然困难,但不改变观念只会更痛苦。与其被观念束缚,不如冷静核算自身利益,做出理性选择。
#经济##财经##租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