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咱们讲点因果传承吧!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因果传承人,把因果从父辈那里继承过来,然后又传接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逃避的。
比如我们在讲曹操的粉末登场时就介绍过这个问题,他爷爷是宦官,他爹是大贪官,他传承了他们家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官僚人脉,也必须继承士族集团对宦官集团的那种阶级歧视。其实,搁我们普通人身上,也是一样的。你的父母是英雄,你就是更容易被社会认可一些;你的父母是歹徒,社会对你的认可就会要更加艰难一些。
![]()
所以,有很多事情,咱都不乐意跟大家深聊,没啥意思!比如很多人喜欢撇开一切前因后果,断章取义地批判某些政策优待,这其实就有点混淆视听。某女星说她的毒贩老公不应该影响她女儿进军娱乐圈,难道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你的女儿只可以继承他的财富而不应继承他的债务吗?
如果说罪恶可以随时翻篇,那么我们的社会是永远不可能美好和谐的。很简单一个道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死了之后,司马家的人是不是就无罪了呢?天下人是不是要以平常心去接纳他们呢?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任何时代和社会都会出现很多丧心病狂的赌徒,把坏事做绝然后一个人承担所有罪过,让家人继承自己那沾满鲜血的权势和财产。
所以,我们中华文化之精髓是在于因果循环的,没有“因果循环”这四个字,我们的社会是形成不了稳定的敬畏感的。大家为什么要做个好人呢?很明显好人很多时候更容易被欺负嘛,但是大家要是结合“积善人家庆有余,好人的孩子更被尊重和认可”去思辨,就能想得通了。同理,恶有恶报也是如此。
![]()
今天要讲主人公孙策,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这位少年英雄实际上是带着源自他父亲孙坚的镣铐在跳舞的。
孙策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先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江东小霸王”。这个外号起得很有水平,直接对标了江东另一个著名历史人物项羽,既暗示了孙策武力值非常高,也暗示了隐喻了孙策不得善终的必然结局。
其实“霸王”这个名号自从问世以来,一直都是专属于项羽的称号,别人是担不起这么威武的名号的,两汉四百年,大家见谁被称过霸王了?连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土匪山贼都不敢自称“霸王”!为啥呢?模板太高了,那可是神勇千古无二的项羽呀,蹭他的名号,别人都会觉得你不够格的!从这一点来说,可见后世对孙策的认可度还是挺高的。
![]()
但是,孙策你也不要骄傲,因为你摊上了一个名声不好的爹。虽然你让世人在你身上看到了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但你会发现自己身不由己地坠入深渊。
先在这里点名一下著名的老匹夫司马懿,其实司马懿跟孙坚有点是非常相似的,两人都生了两个非常优秀的儿子,但是这两个当爹的,一个是明抢,一个是暗夺,最后让他们的子孙后代遗臭万年。
孙坚死后,孙家其实按道理就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因为天下格局已经初步成型了,孙家本身没啥底蕴和根基,更为关键的是,孙坚带给孙家的名声是纯负面的,孙家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翻盘机会。
![]()
但是,孙坚生了两个极其优秀且完美互补的好儿子,这两个儿子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硬生生地占据并稳固了帝国东南一角,成为了最终三分天下的一员。
孙坚大儿子孙策的开局堪称天崩开局,不光摊上了一个名声臭大街的爹,还摊上了一个同样名声臭大街的老板袁术,顶着两块粪坑里的大石头,还没有什么启动资金,孙策最终为他们家打下一片基业,确实相当不容易。
但同时也要客观地讲,孙策的人生逆袭也要感谢两个贵人,一个是他的傻叉老板袁术,一个是他的结拜兄弟周瑜,这两个人只要有一个人按套路出牌,孙策这辈子翻不了身!
![]()
孙策在他爹孙坚参加平定黄巾之乱时就被安排寓居在寿春,然后仅仅十几岁的孙策居然在寿春广交名士而颇有名气了。这天赋也不知道是遗传谁的!
少年老成的孙策悄然间吸引了一个跟他同年的少年英才,这个人的名字叫周瑜。两精神小伙一见如故,互相钦佩着。
![]()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祖上世代高官,累任尚书令,从祖父周景和其子周忠都干到了太尉,堪称庐江的顶级士族。
他们老周家牛到啥程度呢?他从祖父周景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就征辟了大名士汝南陈蕃。还有颍川李膺、荀绲、杜密这帮党锢之祸里的主角大咖都是他的从事。光看这些下属名单,就知道周景和他们老周家有多牛了。
周瑜的父亲叫周异,官至洛阳令,相当于首都市委书记。
这里说个比较趣味性的话题哈,周瑜出生于公元175年,当时他爹正在当洛阳令,所以他大概率是在洛阳出生的。而那一年20岁的曹操正在担任洛阳北都尉,按照官场规则,领导生孩子,下属们是会去夸夸这孩子的。也不知道曹操后面差点被周瑜当烧烤给烤了,是啥心情?33年前我夸你可爱,结果你居然放火差点烧死我了,早知道就不夸你了。
![]()
周瑜从小就天资出众,早就被预定为家族的下一代接班人了。
按道理来说,周瑜这样的豪门子弟是不会主动去结交孙策这种小军阀(当时孙坚职位还不高)家的孩子的。但是呢,一方面是少年心性使然,另一方面是周瑜这个人也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主,他还真就跟孙策一见钟情了。后来,周瑜还邀请孙策搬到他家(直接送了一套大别墅)去住了,并一起跪周瑜母亲面前结拜为了兄弟。
这里也多说一句,大家一定要学会去珍惜自己早年老友哈,道理很简单,成年后结交朋友往往感情里会有利益的因素在里面,很难纯粹,很难真正交心。
![]()
孙坚被黄祖射杀的时候,孙策虚岁17。孙坚的部曲也是由孙策的堂兄孙贲带到了袁术那里,光继承了孙坚的豫州刺史头衔。然后孙贲护送其遗体返回了老家江东,葬在了曲阿(今丹阳市),孙策开始为老爹守孝。
193年,孙策守孝完毕,举家渡江迁居江都(长江北,属徐州广陵,跟扬州交界)。
因为孙坚的名声在外,当时的徐州老大陶谦对孙策一家搬迁到徐州南大门感到莫名的忌惮,这小子要是学他爹那样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动手抢,那岂不是要坏了自己的好事?
姜还是老的辣,陶谦的眼光确实很毒辣,孙策来徐州是有目的的。啥目的呢?找高人指点迷津呗!
![]()
年纪轻轻的孙策找了谁呢?名士张纮!他跟张纮说:我年少志高,想从袁术那里要回我爹的余部,然后去丹阳投靠我舅舅吴景(吴景原来跟孙坚,孙坚死后,他随袁术退到九江,后来奉袁术命过长江打跑了原丹阳太守周昕,占据了丹阳郡),收合流散兵源,东据吴郡会稽,报仇雪恨为朝廷外藩,您觉得咋样?
张纮其实是非常不愿意搭理孙策的,你们老孙家名声太臭了,所以便各种推辞,说自己就知道舞文弄墨,天下大事他也搞不明白。
![]()
这要换孙坚,张纮估计就得性命不保了。但孙策这孩子比他爹强多了,各种死缠烂打,主打一个“我很有诚意”,最后磨得张纮对他说出了一番价值千金的话:
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啥意思呢?就是说孙策据江东会前途无量的。
孙策一听张纮肯定了自己的创业思路,非常开心。但是吧,孙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在“听话要听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他跟当年袁绍听沮授意见时一样,只听进去了一半,这一半就是以丹阳、吴郡、会稽三郡为创业根据地。没听进去的另一半是张纮告诉他不要去找袁术要兵了。
![]()
先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扬州六郡中张纮和孙策都只选择了丹阳、吴郡、会稽这三郡呢?
扬州六郡中,九江郡和庐江郡在长江以北,不光失去了长江天险的庇护。而且九江郡现在在袁术手里,人家是你孙家的老板,你硬抢会败人设的。而庐江郡当时掌握在陆康手里,陆家是江东的名门望族,你抢了也会招人恨,再说庐江也是四战之地,战略价值其实不大。
江北两郡被淘汰之后,就剩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这四郡了。为啥也把豫章郡给排除出去了呢?因为豫章郡又穷又跟荆州接壤,山地还多,非用武之地,它适合做战略缓冲区,花大成本去实控它没啥意义。占据其他三郡,就尽得长江天险、吴越之富、丹阳之兵,这就足够了。
![]()
再来解释一下张纮为什么不同意孙策去找袁术要兵?这个就很简单了,你爹和袁术那套组合不是啥好组合,啥名声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你咋还主动往粪坑里跳呢?刚好趁你爹死了,跟袁术那货一刀两断呀!再说你当袁术是啥人呢?他能把你爹的部队交给你吗?白嫖可是他的拿手好戏哟。
其实张纮应该是对孙策这个精神小伙起了惜才之心,所以在临别时又着重提点了一句“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啥意思呢?你小子赶快组队过江吧,别磨叽了。
![]()
但是孙策还是没有听进去,回头就把家小都托付给了张纮,自己立马上西边的寿春去找袁术去了。
大家别看孙策两年后还是拿下了江东,但那跟他这个时候去取江东是两个概念,时机、大势、舆论全变了。
所以说个题外话,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虚心向人请教,这是一件好事。但真的不是每一个虚心的人就会得到一个好结果,这要取决于自己能不能真正理解和采纳别人的全部和真实意思。比如现在很多领导干部一开会就问这事同志们有啥意见,然后纯粹是走个过场,就是这个意思嘛。大家要记住,给人提意见,其实不是说你正确别人就会听你的,怎么让人接受你的正确意见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这一点,将来在讲郭嘉、法正这两个人时,会再进一步讨论的。
![]()
孙策到了寿春便跟袁术打苦情牌,求袁术把孙坚旧部拨给他去为父报仇。果不其然,袁术压根不接这一茬,而是跟他说,自己已经封他舅舅吴景为当阳太守了,那里兵源好,你自己去那里招兵吧。
结果,孙策没办法,只好跑到丹阳去自主招兵,跟当年的刘备一样,要啥没啥,谁愿意跟你干?差点被山贼打死,也才招了几百人回到寿春。
袁术一看这小子能耐也不大呀,心里踏实了,又从他爹的旧部中拨了千余人给他。
![]()
孙策折腾半天,他爹的旧部依然只要了一小部分回来(孙坚有好几千旧部在袁术那里哈,大部队在丹阳郡他舅舅吴景和堂哥孙贲那里),还因为这一千多人又跟袁术这根搅屎棍捆绑在一起了。你和你的部队吃喝拉撒都是我提供的,你爹是我的伙伴,你舅舅和你哥哥现在名义上还受我指挥,所以你也别想跑了,留下来给我干活吧!
孙策呀,你到底还是年轻呀,为了这一千多人值当吗?早点去丹阳找你舅舅和哥哥,那该多好?因小失大!
![]()
194年,孙策被当成脏手套甩出去打庐江了。因为袁术眼红刘备得了徐州,要直接下手抢,然后要求庐江太守陆康赞助他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他觉得没面子,就让孙策去搞暴力征收。
庐江郡是孙策结拜兄弟周瑜的家乡,孙策也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庐江太守陆康又是江东望族出身,说实话,孙策是不应该去攻打庐江的。但是孙策跟他的相同性格暴露出来了,谁曾看不起我我就要弄死谁,他曾去拜访过陆康,但陆康没有接见他,所以他把陆康给恨上了,进而对攻打庐江很积极。
孙策这种谁不服我我就弄死谁的性格使得他再次坐失良机。傻小子,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借着出兵庐江的机会,赶紧开溜,跟袁术撇清关系,去丹阳找你舅舅和你哥,招兵买马,然后倒打一耙找袁术算账,说袁术这么敲诈在江东拥有无上威望的陆康,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
这么干不香吗?示好了整个江东士族能亏待得了你?你知道陆康是啥人不?吴郡高门,年少入仕,以义烈称,高举茂才,历任武陵、桂阳、乐安三郡,到哪都无比受欢迎。人家当初在汉灵帝大肆敛财的时候,就敢直接上书说汉灵帝想当亡国之君,眼看要被弄死,是现在扬州刺史刘繇的哥哥兖州刺史刘岱给救下来的。这无论是官场还是士族,那都是一面光彩夺目的旗帜呀!
不过你小子也算半个天选之子,你爹把你生在粪坑里,你学你爹当搅屎棍,这样也依然可以翻盘,这样的人其实不多见。傻小子,你去拜见陆康的时候,人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60多岁的大宗师了,没亲自(派他的主簿见的)见你一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就伤你自尊了?你就因为这点事要弄死人家?你爹的基因真的一点都没浪费呀!
![]()
咱不能因为孙策少年英武就啥都说他对哈,这件事孙策确实让人很下头。后面,他还干了很多不应该的事情。
当然,孙策打庐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袁术给他画大饼了,袁术说他一开始就想任命孙策当九江太守的,只不过那个位置有人了,很难办,心里对孙策很愧疚,所以要是孙策能打下庐江,庐江就归孙策了。年轻人爱吃饼,这可以理解!
孙策带兵来到庐江时,陆康早有防备,因为他太知道袁术的为人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庐江的所有官员兵卒得知陆康有难,全部义无反顾地来支援陆康了,来晚了进不了城,爬城墙也要进去帮陆康守城,你就看看人家陆康多得民心吧!
![]()
所以强行攻城是根本没有可能的,只能搞围城战术。
可是,问题又来了,孙策招兵只招几百,袁术也只还了一千余人给他,他这一千多人能围城吗?孙策的增加兵力从哪里来的呢?事实证明,他是召来了他们家在丹阳郡的主力部队,最后导致他们家在丹阳郡的地盘被人给一锅端了。瞧瞧这小子干的都是一些什么事!
孙策这一仗跟曹操的兖州之战一样,都是从194年打到195年,当时到处在混战,孙策要是带着他们家的数万精兵干点别的,那简直就是无往而不利呀!白瞎了这个好机会!
庐江最终在195年被攻破,70岁的陆康病死,陆家百余人死了一大半。但在陆家幸存者中,陆康有一个孙辈叫陆议,因为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改名成了陆逊。为啥要改名为“逊”呢?告诫自己要谦逊忍耐呗!讲句实在话,陆逊后来没有反东吴,那真是太高姿态了。
![]()
庐江被拿下之后,袁术立马食言了,让老部下刘勋去当了庐江太守,孙策沦为了纯免费劳动力。
但是,孙策你别急,让你愤怒和崩溃的事情还没完,因为你攻打庐江,你们家唯一一块地盘也被扬州刺史刘繇给抢了。人家陆康跟刘鹞的哥哥刘岱是过命的交情,也都是士族大咖,刘鹞可不是袁术,是不会丢掉自己的阶级立场的。
最后想反问一下那些之前说我故意黑化孙坚的朋友,到现在你们还觉得孙坚的所作所为合理吗?其实他们老孙家但凡有点政治头脑,注意点体面,他们家的上限是非常高的。即便孙坚就是以长沙太守的身份死在191年,孙策的二次创业也不至于这么举步维艰。
所以,真心地奉劝所有朋友,咱们做人做事真的要讲点底线和原则,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权当是给自己的子孙积点德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