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
转自:沈阳日报
前几天,记者在皇姑区药山路发现,一片曾经的建筑垃圾场,如今成了周边居民遛弯、带娃的“宝地”。这背后,既是一座城市在“十四五”期间交出的民生答卷,也藏着城市治理从“大开大合”转向“精雕细琢”的深刻逻辑。
昔日垃圾堆变身口袋公园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故事宏大,但最触动我的,反倒是那些发生在街角巷尾的“微更新”。药山路口袋公园,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样本。来之前,我翻了翻资料。这块地,约6300平方米,夹在几个大型居民区之间。过去几年,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地带。周边居民装修剩下的砖头瓦块、废旧家具,都往这儿扔。日子一长,成了一座小山,夏天蚊蝇滋生,雨天泥水横流。
“以前啊,这个地方我们都绕着走。”家住附近的退休教师王阿姨拉着我的手说,“跟社区、街道反映了多少次,都说难处理。没想到,今年‘五一’一过,这儿就大变样了!” ,“口袋”里的“精雕细琢”)
我眼前的景象,印证了王阿姨的话。平整开阔的广场上,孩子们踩着滑板车追逐嬉戏;古色古香的廊架下,几位大爷正摆开棋盘“楚汉争霸”;几株高大的乔木被特意保留,周围砌上了环形座椅,坐满了聊天晒太阳的居民。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仿烽火台的园林小品。
一位正在打理花草的“红马甲”志愿者大哥笑着凑过来说:“我们这片儿,在明朝时叫‘四台子’,就是传递军情的烽火台所在地。现在建个景,是告诉后辈们,咱这地儿有历史、有根!”
从避之不及的“垃圾堆”,到人人点赞的“打卡地”,从居民“抱怨环境差”到主动穿上“红马甲”参与维护,药山路口袋公园完成了蝶变。
城市治理理念在转变
药山路的变化,折射出沈阳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过去搞城市建设,总喜欢追求“高大上”,建大广场、大公园,气派是气派,但离老百姓的家门口总有点距离。而口袋公园,见缝插针,哪里有边角废料地,哪里有居民的迫切需求,就建在哪里。说白了,这就是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掰开了、揉碎了,落实到一草一木上。
沈阳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城市绿化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战略转型。药山路口袋公园的建设,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它解决的不仅是“有没有”的问题,更是“好不好”“方便不方便”的问题。这种“小切口、大民生”的绣花功夫,考验的是决策者的智慧,温暖的是老百姓的心。
最关键的是,沈阳在口袋公园建设上,体现了系统性规划,即从“盆景”到“风景”。一个公园是“盆景”,成百上千个公园连点成线、聚线成面,就成了整座城市的“风景”。翻开沈阳的绿色账本,数字很惊人:“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3198座口袋公园,新建改造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75座,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87.58%。这意味着,市民走出家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正成为现实。累计植树584.35万株,增绿16.9平方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青年大街等15条特色景观大道的郁郁葱葱,是“一河两岸”滨水栈道与健康步道的焕然一新。
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并非“拍脑袋”决策。据市城管执法局介绍,项目启动前,都要聘请上海同济、北林地景等国内顶尖设计院把脉,同时开展市民问卷调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药山路口袋公园的烽火台设计,正是采纳了当地居民的建议,将历史文脉融入了现代景观。
居民把城市当成家来爱护
口袋公园的建设,实现了从“政府端菜”到“百姓点菜”,再到“一起做菜”的跨越,标志着治理效能与公众参与度的同步提升。
公园建好了,怎么管?“以前是盼着政府来管,现在是我们自己管。”那位“红马甲”大哥告诉我,公园建成后,社区牵头,几位热心居民自发成立了“护绿队”,每天早晚轮流巡查,看到有乱扔垃圾的就去劝导,发现有花草歪了就扶一把。“这是咱自家的后花园,能不上心吗?”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主人翁意识的觉醒。
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让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有了最深厚的基础。当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自然就被点燃。这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来得实在、管用。
城市发展的答卷,最终要由人民来打分。当越来越多的“问题地块”变成“幸福空间”,当越来越多的市民把城市当成家来爱护,这座东北老城的新故事,才刚刚翻开扉页。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于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