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我家孩子平时挺乖巧的,可一到学习上,就像被按了“慢放键”,真让人犯愁。
就说每天写作业吧,简直像一场“拉锯战”。放学一进门,他就把书包“啪”地扔在沙发上,然后自己也歪在沙发上躺半小时;一会儿凑过来蹭我说:“妈,我有点饿,先吃口零食垫垫。”一会儿又得寸进尺地说:“就看10分钟动画片,放松下脑子才能写好作业。”
好说歹说把他劝到书桌前,您猜怎么着?刚写两道题,手里的笔就开始“转圈圈”,橡皮被他抠得满身是“小坑”。我在旁边急得火冒三丈,他倒好,盯着作业本发起了呆,好像作业本上有什么魔法似的。
上周日下午写作文,他只写了一个标题就说“没有灵感”了。趁我不在的时候,他便用橡皮使劲在桌子上擦,橡皮屑在台灯下像雪花一样飞舞。他把橡皮屑堆成一个小雪山,然后用尺子当铲车……半小时后,他的桌面上出现了一个极其精细的“橡皮屑主题乐园”,有山脉、河流和用笔帽盖成的小房子,全然忘记了要写作文这件事。
平常写数学作业,我坐在旁边盯着他时,他还能规规矩矩动笔;可我一转身去厨房洗个碗,回来准能看见他在草稿纸上涂涂画画。我问他:“怎么又不写了?”他就耷拉着脑袋,小声嘟囔:“这道题有点难……”
明明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总能拖到晚上十点或者十一点。我们也试着控制情绪,以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他,可每次看到他写作业时磨磨蹭蹭的样子,总忍不住火冒三丈。但每次骂完他,我们又很后悔,担心伤了他的自信心。
老师,您说这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我们该怎么帮他改掉这个毛病呢?
![]()
专家观察
本期专家 万增奎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委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家长您好,咱先别急于给孩子贴上“拖延症”的标签。目前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磨蹭”“分心”,本质上是注意力调控能力尚未成熟与学习任务适配度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您所描述的内容,我给您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将总的作业量拆成多个小任务,效果会截然不同。例如,面对孩子觉得困难的作文,我们可以帮他把任务拆分成三个小步骤——先谈论他想写的主题,再让他列出三件想写的小事,最后把第一件小事写下来。当任务足够小时,就能避免让他陷入畏难情绪;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孩子还能获得一些成就感。这些微小的成就感持续累积,就会重塑他对作业任务的积极心态。
其次,孩子放学回家后,不要立刻催促他写作业,可固定为其留出20~30分钟的“放松时间”,帮助其恢复心理能量,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准备一个可视化的“任务清单”,让孩子清晰地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减少对“未知任务”的抵触。
然后,当您看到孩子磨蹭,忍不住想要发火前,可深呼吸10秒,使自己冷静下来,然后用“描述事实+表达任务”来代替指责。同时,每天找一个孩子做得好的小细节对其进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关注的是我的努力过程”,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增强他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孩子的专注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期待通过一次调整就能改变。如果后续观察到孩子在其他场景中也频繁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或一段时间的调整后仍无明显改善,可考虑带孩子去专业机构做一次专业的注意力评估,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神经发育特点。目前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环境的调整,帮孩子建立对学习的积极认知,当他感受到“学习是可控的、我能做好”时,“拖延”自然会慢慢消失。
来源:《E学中国》周刊。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