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一则消息:天问一号环绕器在火星轨道上,成功拍摄到一颗来自太阳系外的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这是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深空对星际访客进行成像观测。那一刻,一个直径仅5.6千米的暗弱光点,在3000万千米外被清晰捕捉。它不起眼,却比任何火星地表照片都更让科学家心跳加速。
这颗天体不是太阳的孩子。它的轨道是双曲线,意味着它只是路过,不会停留。它来自银河系中心方向,可能诞生于一颗比太阳更古老的恒星周围,年龄或达百亿年。当它启程时,我们的太阳系还不存在。如今,它穿越漫长时空,被一台本为火星而生的相机“看见”。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拍照,而是一次对宇宙源头的凝视。
阿特拉斯的出现,让人想起几年前那两个“不速之客”:2017年的“奥陌陌”和2019年的“鲍里索夫”。它们是人类最早确认的星际访客,每一个都打破了我们的认知边界。“奥陌陌”形状怪异,像一根细长的雪茄,飞行中还出现无法用引力解释的加速现象。有科学家推测,它可能是冰封的氢气彗星,表面被宇宙辐射烤成一层厚厚的有机壳,掩盖了原本的活跃特征。它像是一个被封存的“宇宙标本”,记录着某个遥远星系形成初期的秘密。
![]()
而“鲍里索夫”则更像我们熟悉的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但它的成分却异常陌生——一氧化碳含量是太阳系彗星的近三十倍。这意味着它诞生于一个比奥尔特云还要寒冷、原始的区域,那里的化学环境与太阳系截然不同。它告诉我们,别的恒星系统不仅存在,而且和我们不一样。
现在,阿特拉斯来了。它既有彗星的特征,又有极暗的表面,运动速度高达每秒86千米。它不像“奥陌陌”那样沉默,也不像“鲍里索夫”那样张扬。它介于两者之间,像是宇宙派来的第三封信,用不同的笔迹写着同样的主题:行星系统的形成,从来不是孤立事件。
每一颗被抛入星际空间的天体,都是母星系成长过程中的“边角料”。恒星诞生时,原行星盘中的物质相互碰撞、聚合,最终形成行星。但这个过程并不温和,大量碎片会被引力甩出系统,成为流浪天体。这些“星际游民”就像宇宙的漂流瓶,携带着母星系的化学指纹,在银河中漫无目的地穿行。它们不说话,但只要我们能读懂它们的成分、结构和轨道,就能反推出它们来自什么样的恒星环境,经历过怎样的演化历程。
![]()
阿特拉斯的观测难度极高。它比天问一号原本拍摄的目标暗一万到十万倍,相当于在地球上用肉眼寻找一盏放在月球上的手电筒。而天问一号,这台已服役近五年的探测器,原本设计用于火星成像,却在拓展任务中被推向极限。团队通过反复模拟、调整曝光策略,最终让这台“老将”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科学远见的体现——当初设计时未曾设想的用途,如今却打开了新窗口。
更重要的是,这类观测正在改变我们理解宇宙的方式。过去,研究系外行星只能靠间接手段:凌日法、径向速度法,或是遥远星光穿过大气时的光谱分析。我们像盲人摸象,靠零散线索拼凑全貌。但现在,我们开始直接“触摸”来自其他星系的物质。这些星际天体就是天然的采样器,无需发射探测器飞越数光年,它们自己送上门来。
阿特拉斯不会停留太久。它将继续穿越太阳系,然后 heading into the interstellar dark,消失在人类视野中。但它留下的图像和数据,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起点。它提醒我们,太阳系并非孤岛,而是银河系物质循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我们脚下的岩石、呼吸的空气,或许也曾以星际尘埃的形式,在某颗古老恒星周围漂浮过。
当中国航天器在火星轨道上对准那个遥远的光点时,我们不只是在看一颗天体,而是在翻阅一本写满宇宙童年记忆的日记。每一页都由时间书写,由空间保存。而人类,终于开始学会阅读。
下一次星际访客到来时,我们或许已准备好更灵敏的眼睛、更快的探测器,甚至能派飞行器近距离飞掠取样。那一天不会太远。毕竟,宇宙一直在给我们寄信,只是我们刚刚学会拆开信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