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何悦玲
潼关是黄河岸边的一颗明珠,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临商岭,西接华岳,东近桃林,路狭山高,以至人们对其有“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的说法。它是西进关中、东入中原的必经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美誉,成为兵家、政治家争夺要地。
金元时期,留下了大量与潼关相关或直接以潼关为吟咏对象的诗词作品。
一是纪行写景,展现潼关自然景观,并以此传达作家心境与生活旨趣。
金元诗词作家或仕宦,或游历,从潼关经过时,潼关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涟漪,于是形诸吟咏、属之诗词表达出来。陈基为元末明初台州临海人,工诗文,擅书法,受业理学家黄溍,于元代授经筵检讨。朱元璋灭张士诚后,爱其才,召其参与《元史》修撰。路过潼关时,陈基创作的《潼关》诗给予潼关“河浑浑,关崿崿”景观描写,并在“太古已来神禹凿”惊叹中,流露出“前车未行后车却,去马一鸣来马愕”的惊愕感。诗作后两联“自从虎视继龙兴,周道不复如砥平。至今惟有秦川路,千里秋风落叶声”,与时代更替群雄逐鹿背景相契合,在直接感喟和景物描画中,将诗人悲凉萧索情绪传达出来。丘处机为山东栖霞人,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倡导敬天爱民、清心寡欲,曾应成吉思汗诏前往西域,故其诗词便有了对潼关的书写。《凤栖梧·寄东方学道者》中,丘处机通过“天下风光何处好”发问,概括出潼关“八水三川”“锦水屏山方曲绕”“天涯海角谁能到”的明丽、幽寂特征,点明其为避世修道绝佳处,鼓励东方学道者到潼关西岳庙修炼,以求廓清怀抱。
二是赠别、寄人,在潼关意象展现中表达作家情感与价值取向,发表对人或对事的评价。
潼关地处交通要地,山河内外景况迥异,由乎此,便经常出现于金元诗词作家寄人、赠别作品中。魏初为弘州顺圣人,曾担任陕西按察副使职,由于在陕做官,创作的《满江红·寄何继先御史》便关涉到潼关。上阕中,词人以“落日何山,人好在、凤凰城阙”起笔,点明身在长安,忆起与好友的离别,当时“芳草连空春欲暮,落红千片飘香雪”,离别仿在昨日,算时间,好友“出潼关”已过了三月久,表达出时光倏忽的感慨和对好友的思念。下阕中,词人恳求好友于“台中评议”时给予“周折”“提挈”,自己“走马秦川尘土里,离愁一似年时节”,一想起白头老母倚门盼望便情不能已。词中,词人笔下的潼关成为客寄他乡、思念亲人的存在。“芳草连空”“落红千片飘香雪”与“走马秦川尘土里”,也将秦地自然景况概括出来。
三是给画图题诗,在潼关元素的运用中表达对画作内容、艺术的评价,并以此发表诗人内心的感慨。
金元时期文人画占画坛主流,强调笔墨韵味,注重意兴抒发,倡导诗、书、画结合。在众多题画诗中,有不少作品提到潼关,并对与潼关有紧密关联的安史之乱表达出浓厚兴趣。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颇能引发诗词作家对历史、人生的感慨。如张之翰《题蜀道图》诗,大部分内容讲述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奔西蜀又返京事,由描写中“潼关不守国命危”“朝行天梯暮石栈,月宫无梦空瑶池”“心惊鸟啼花落处,肠断水绿山青时”等来看,表现出避乱时的惊惧、辛劳与绝望。在《题杜甫麻鞋见天子图》中,钱惟善感慨:“四郊多垒未还乡,又别潼关谒凤翔。九庙君臣同避难,十年弟妹各殊方。中兴百战洗兵甲,万里一身愁虎狼。寂寞当时穷独叟,按图怀古恨茫茫。”在这一书写中,诗人并不注重绘画技艺,关注的是画作传达的“恨茫茫”情绪。以上诗词作品中,潼关被赋予战时颠沛流离、穷独孤苦的意蕴。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题画诗词中也有一些作品呈现出昂扬向上的格调。如汪广洋的《题孙植所画马图为德明何参政赋》赞马也赞人,诗人以夸张笔墨、丰富想象展现了“将军禀赋雄武姿,攀鳞每独争先驰”的十年征战功绩和其战马的非凡贡献,并对画作重在传达“骨与神”的艺术给予了肯定,潼关承载着“当时际会乘风云,左之右之皆骏奔”的英雄建功立业况味。
四是以潼关“多战事”为情感生发点,描写战事,品评人物,反思历史,抒发作家对历史或现实政治的思考。
潼关作为西进关中、东入中原重要门户,历来于此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留下来的战将名姓、战具遗存难以尽数,以至在今天的潼关古镇有专门博物馆给予收藏、呈现。金元诗词有大量作品以“潼关战事”为情感生发点进行创作,这对于改朝换代之际的诗词创作表现尤为明显。耶律楚材《和许昌张彦升见寄》诗展现出元军征伐时“兵出潼关渡天堑,翠华杂映驺虞幢。生民鼓舞叹奚后,壶浆箪食辕门降”场景。《拟张水部行路难》中,诗人李汾描写“洛阳行人心欲折,半年西州信音绝。弹笔峡口兵尘高,半夜心悬陇山月。君不见嗷嗷失群鸟,泪尽眼流血。潼关昼闭汉使稀,安得慰我生离别”,将战乱时的彷徨无依和孤独惊惧呈现出来。上述诗词作品,展现了当时围绕潼关发生的战争,表现了战争中人物的行为和心境,较之正史记载来说,具有补史作用,能为后人了解当时战争提供生动资料。
在潼关战事书写中,有些作品还能够跨越具体战事时代,发表对历史和现实政治的普遍思考。如在《过杨太尉坟》中,诗人赵秉文感慨“直道从来自不容,断碑千载尚尘封。潼关关下坟三尺,清节高于太华峰”,一方面表达出对现实社会“直道从来自不容”的愤懑,一方面以潼关附近太华峰(西岳华山)的高为陪衬,表达出对杨太尉的赞扬。在《过阌乡》中,赵秉文称赞“秦关百二天下状,百万雄师未能傍”,惋惜“九龄斥逐姚宋死,边将邀功从此始”“今年西屠石堡城,明年又起渔阳兵。朝廷欲藉边将重,不觉胡雏心暗动”,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认为王朝衰危在于用人不当、政令不智。如上描写,从表意内容、表情强度来说,立意高远,情韵幽深,既具有文学的感染性,对强化民族精神、价值旨趣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金元诗词的“潼关”书写与表露的价值意义,是与潼关界分疆域、山河内外景况迥异相关,也与潼关的战略地位有紧密关联。诗词作品对潼关的如上书写,既凸显了潼关的这两大特征,也为后世人们了解时人的生活状况、思想观念、情感状态、审美意识等提供了生动资料,具有以诗词存史的功用。
金元诗词的“潼关”书写中展现的反战心理、资政意识、对品格才能的看重、对亲情友情的渴望、注重修身养性等,对构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家国情怀、凝聚人心来说也有重要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