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写作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声势涌来,仿佛一夜之间,人人都能凭借几个关键词成为“作家”。这让我想起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馆里用铅笔修改手稿的身影,那些反复涂抹的痕迹,恰是思想与文字搏斗的印记。如今,这样的搏斗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算法瞬间生成的流畅篇章。可是,没有经历过挣扎的文字,真的能触及灵魂深处吗?
传说李白醉后投水捉月而死,这传说本身就像一则隐喻——真正的写作何尝不是一种冒险的捕捞?你要潜入生活的深水,忍受未知的黑暗,才能偶尔捕获那稍纵即逝的灵感月光。而AI写作,更像是在人造月光下捕捞,安全,却永远捞不起真正的月亮。当越来越多的人满足于这种安全的捕捞,写作这门古老的手艺,会不会像失传的民间技艺一样,慢慢褪去它原有的光彩?
想起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贾岛为“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在驴背上反复比划,不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这场著名的“推敲”公案,揭示的正是写作的本质——它是思维的反复锻打,是字词间的艰难取舍。这个过程,AI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它可以在数据库里统计“敲”字更常见于月夜场景,却无法理解那轻轻一“敲”里包含的礼貌、寂静中的声响、以及禅意。失去了这样的锤炼,写作还能称为修行吗?
写作的过程,其实是思想成型的过程。福楼拜教导莫泊桑:“你所描述的每一件事物,都只有一个最准确的动词、一个最准确的形容词。”寻找这个“唯一”的过程,正是写作者构建自己思维版图的过程。当我们把思考外包给算法,省去的是痛苦,失去的却是思想成型的契机。这就好比跳过临摹直接创作,看似走了捷径,实则永远无法掌握线条的韵律。那些被省略的挣扎,恰恰是写作最珍贵的部分。
更令人忧心的是经验的消解。杜甫说“文章憎命达”,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的伟大,不仅在于辞藻华丽,更在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人生况味。那是锦衣玉食与穷困潦倒之间的巨大张力,是“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切肤之痛。AI可以模仿这种语调,却永远无法复制这种在命运中沉浮后凝结的智慧。当写作脱离了写作者的生命轨迹,它还能打动人心吗?
想起一个古老的故事: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练字,自以为已得父亲真传,却在一次酣睡时被父亲悄悄在他脸上题字而不觉。母亲见到后叹道:“唯有一点似羲之。”原来那一点正是王羲之后来加上去的。这“一点”之差,差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手腕运转,是笔墨与人格的深度融合。AI写作不正是那个酣睡的王献之吗?它拥有所有的笔画,却独缺那最关键的一点——生命的温度。
投稿的过程,在今天看来似乎低效得可笑——打印、装信封、贴邮票、投递,然后是漫长的等待。但正是这种“低效”,成就了写作者的必要修行。等待回音的日子里,你会反复审视自己的文字,在焦虑与期待中重新思考写作的意义。而邮箱里那封退稿信,虽然刺眼,却是最真实的镜子,照见你的不足。现在的即时生成、一键发布,剥夺了这种反思的空间。没有经过拒绝的写作,如同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树苗,看似茁壮,实则根基浅薄。
木心说:“艺术是植物性的。”植物需要时间扎根、吸收养分、等待季节。写作亦然。AI写作像塑料花,迅速、完美、永不凋谢,却永远不会有生命成长的痕迹。真正的写作是种一棵树,你要浇水、施肥、除虫,看着它在风雨中摇摆,在阳光下生长。这个过程里,写作者也在成长——学会耐心,学会坚持,学会在无人喝彩时依然守护内心的火焰。
那么,在这个AI无所不能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坚持这种“低效”的写作?答案或许就在《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里: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因为他“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刀刃总是在骨节的缝隙间游走。写作何尝不是如此?真正的写作不是与文字搏斗,而是认识文字本身的肌理,理解思想生成的规律,最终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这个过程,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也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写作的意义。它不只是产出一篇文章,更是一种存在方式——通过字斟句酌来厘清思绪,通过结构安排来整理经验,通过反复修改来逼近真实。就像禅宗里的渐修,每一篇稿子都是一次坐禅,每一次修改都是一声棒喝。省去了这个过程,我们得到的只是文字的空壳,失去了修行的实质。
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因为文字的出现让人类得以记录智慧、传承文明。如果仓颉看到今天的人们如此轻易地对待他创造的奇迹,会作何感想?当AI帮我们完成所有的思考与表达,我们是否正在将最珍贵的人类特质——思考的能力、感受的深度、表达的独特性——一点点让渡给机器?
夜深人静时,我常想起石涛和尚的话:“搜尽奇峰打草稿。”真正的写作,需要我们用双脚丈量生活的高山深谷,用双手触摸时代的脉搏,用心感受人世的悲欢。这些经历,这些感受,这些在寂静中独自面对白纸的勇气,才是写作不可替代的核心。AI可以模仿所有的技巧,却永远无法替代这些活生生的体验。
那么,在算法的浪潮中,我们该如何守护这笔尖上的修行?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个黎明时分,那个独自坐在书桌前,准备开始新一轮“推敲”的身影里……
(作者:易白,本名王增弘,一位在文学、音乐、影视与绘画间漫步的文艺耕耘者,以深沉笔触与旋律,记录时代脉搏,叩问生活本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