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康熙皇帝身世的讨论在互联网上掀起风波。“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假说在知乎、小红书、B站、微博等平台迅速传播,引发众多网友参与讨论。
![]()
传闻中洪承畴被描述成清代版的“狸猫换太子”主角,而康熙则被戏称为“洪熙”,这些话题标签的热度一度飙升。
01 野史假说的网络狂欢
在这波野史热潮中,网友们拼凑出各种“证据”。有人对比康熙与洪承畴的画像,称二者面部特征相似,皆是瘦长脸型,而顺治则是圆脸。
![]()
还有人称朝鲜使臣记载9岁康熙“壮大如十二三”,借此推测康熙生理年龄与史书记载不符。
更有人将洪承畴父亲名字中包含“熙”字、乾隆下江南、乾隆皇后断发等事件进行关联,拼凑出一套看似完整的“证据链”。
“看网友怎么编野史”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不少网友以调侃心态参与讨论。甚至有洪姓网友晒出浙江省海宁市的身份证,调侃道“以后谁是京圈格格还不一定呢”。
02 学术共同体的回应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网络热潮,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学院副教授严实近日发文评价了“康熙生父为洪承畴”假说。
作为首位通过DNA研究确定清太祖努尔哈赤Y染色体类型的分子人类学研究者,严实明确表示“从基因科学的角度来看,康熙生父另有其人一说没有证据支持”。
他进一步解释,分子人类学作为研究,采样过程十分严谨,需要当面抽血,涉及重要家族不仅要看身份证,还会问家谱。
![]()
对于爱新觉罗这种重要家族,会请教清史专家,不会直接相信自称“爱新觉罗”者的一面之词。
严实透露,其团队在2019年对雍正第五子和恭亲王弘昼的后代进行了采样,结果显示他们确实来自努尔哈赤C2b1a2b1-F14751这条支系。
这意味着所谓的“换种论”不能成立。
03 红楼梦的“洪承畴影射说”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讨论还牵扯到了《红楼梦》。一些红学爱好者提出,《红楼梦》中的某些情节实际上在影射这件事。
比如《红楼梦》中除了大名鼎鼎的贾宝玉外,还有一位甄宝玉。偏偏这贾宝玉在京中,而甄宝玉在江南。所以有人就在解读此事是曹雪芹在影射“真假康熙”,真康熙早已因天花去世,而假康熙代替他坐在京中。
![]()
而《红楼梦》之所以在清朝成为“禁书”,主要就是因为康熙的乳母乃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她知道康熙真实的身份,并告诉了家人。曹雪芹又偏偏将这事暗暗地写进了《红楼梦》里。后来的乾隆皇帝又一度被传是海宁陈家的亲子,为了维护自己身份的合法性,《红楼梦》就成了禁书。
更有甚者称:《红楼梦》从一块玉开始,原来这块玉指的是“大玉儿”孝庄皇太后。
04 野史与正史的边界
严实对部分假说中提到的“光绪的Y染色体是O1b-F1759”信息点表示质疑,他指出国际上古DNA取得突破是在2010年。
在2003年或2008年,搞考古或文博的人基本想不到去做古DNA,当时也没这个技术。
科普作者张田勘在新京报发表评论强调,如果康熙被洪承畴儿子替换,那么之后的爱新觉罗家族的Y染色体就会发生变化,而不是继续保持C2b1a2b1-F14751基因。
但迄今为止,并没有染色体检测证据证明从康熙以降,C2b1a2b1-F14751基因在爱新觉罗家族中消失或改变了。
05 理性看待野史
三百年前的康熙,为何突然成为网络热议的八卦主角?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分析,“狸猫换太子”这类宫闱秘闻刺激又新奇,自带话题张力。
人们热衷于在虚拟世界中探讨这种“颠覆认知”的话题,享受着在历史长河中“寻宝探秘”的快感。
再者,洪承畴作为降清汉臣,与康熙强行“绑定”,满足了看客猎奇的心理,如隐晦地投射孝庄皇太后“私情”,这样的叙事也符合现在流行的“大女主”视角。
![]()
屈旌强调,野史可以“野”,但不能“发疯”。当曲解和猎奇压倒理性探讨时,当怀疑一切成为普遍态度时,历史将不再是社会共同记忆的基石,而沦为任人肆意涂抹的画布。
严实副教授指出,历史研究孤证不立,谱系与DNA的交叉验证才是关键,“五千年中国的历史不能轻易被算法爆款带偏”。
回头看这场网络风波,正如屈旌所言,野史可以是历史的“旁注”,但存疑的史料不能成为历史的“正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