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周砍掉三条生产线。”一位工程师在零部件会议的间隙,挤着纸杯咖啡说出这句话。他提到的,是荷兰安世半导体突然掐断对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后,最直接的后果某些车规芯片的市场价格,已经飙到了原价的十倍。
![]()
内容图片
这不仅仅是价格问题。震荡先撞到价格,再推倒整个交付计划,最后把车间的生产节奏彻底打乱。真实的压力,就摆在每家依赖这些芯片的车企面前。
事情得从10月26日说起。那天,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停止向它在中国的东莞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官方的说法是“未按合同付款”。但在多位知情者眼里,政治和产业安全的考量,更像是这次决策的真正底色。把时间线拉长看就更清楚了:2019年,安世半导体被中国资本收购;到了今年,荷方动作频频,试图强化本地控制权。这次断供,硬骨头露了出来谁握住关键环节,谁就能决定明天的产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断供,中方的反应很快。11月1日,一个清晰的信号释放出来:对符合条件的车企给予芯片出口豁免,目的很明确,维护供应链稳定。这一步不是退让,更像是在高压下,先把车门撑住,给海外的整车厂和一级供应商一点喘息的空间。说白了,先稳住基本盘。
![]()
内容图片
但荷方的动作也没停。11月3日,多家企业收到了来自荷兰的“正式不可抗力通知”。信里说,无法确认交货时间,也不能保证新品的质量稳定。更引人注目的是,信中提到要扩建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封测产能,目标是在一年内替代中方的环节。有业内人士读完直摇头,车规级认证、良率爬坡、客户切换,哪一样都不是“日历翻一页”就能搞定的事。一年,更像是纸面上的时间。
压力立刻传导到了欧洲。德国相关企业紧急申请中方的豁免,希望能优先保障现有车型的关键芯片供应。有欧洲媒体透露,德国正与意大利、法国商讨如何绕过禁令做替代安排,甚至评估接管欧洲本土晶圆产能的可能性。这不是谁偏袒谁,而是车型的投产时间和年终交付目标就摆在那里,晚上一个月,面临的就是库存和现金流的双重压力。
11月4日,中国商务部公开发声:荷方的停供已经造成消极影响,如果执意推进,相关后果由荷方自己承担。这句话分量很重,直接把责任的指针指向了断供的一方。它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全球化的齿轮咬合得太久了,想硬生生抽走其中关键的一颗,整个系统运转起来必然会发出刺耳的响声。
![]()
内容图片
大家很关心,东莞的产线会不会停?直观的判断是,不会轻易停摆。安世在东莞的封测并非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本土企业的上游承接能力这几年变化很快,杭州士兰微、无锡新洁能、扬州扬杰电子这些国内厂商,在功率半导体和车规级晶圆制造上已经形成了有效产能,能在结构上分担一部分缺口。当然,这不是一句“国产能顶上”那么简单,具体的工艺匹配、认证迁移和客户验证,都需要时间。
中方除了“豁免兜底”,边上还摆着另一手。有流出的文件显示,可能审查部分荷兰在华企业的售后服务及合规情况,甚至不排除冻结个别在华资产来保障国内企业的权益。这类措施的信号很清晰:合作要讲规则,破坏规则就要付出成本。
回顾2019年的日韩半导体材料事件,情况有些相似。当时日本收紧对韩国的光刻胶等材料出口,韩国从应急储备到扶持本土企业,走了一遍完整的“压力倒逼”路径。到2020年底双方和解时,韩国相关材料的自给率从大约3%提升到了12%。这次安世的事件,很多业内人士也在拿它作参照。
![]()
内容图片
把视线拉回东莞的工厂。门口气温降了,食堂的热汤冒着气泡。一个调试工程师从工位上抬头说:“这批功率器件样品先按国内线试跑。”话音落下,旁边的生产看板立刻换上了新的工序提醒。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产业人每天都在进行的微调与试错。车规芯片的稳定性,靠的是多轮次、长时间的验证,但在特殊时期,也可以先保住核心,再拓展边界,有节奏地往前走。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紧张的预期已经开始推动新的投资流向国产替代和安全冗余领域。这场博弈,远不止于口舌之争,它正在真实地重塑产业链的制度和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