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农村老太太,竟然穿越烽火多年,千里迢迢只为见到远在战场上的儿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1947年12月9日中午,天气晴朗,老太太在几名解放军战士的护送下,急匆匆地来到湖北麻城新田铺村。这里,正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部驻地。
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扶着老太太走到营门口,值勤的同志纳闷地问:“同志,你们来这儿做什么?”老太太急切地说:“我是来找我儿子的……”身旁的战士赶忙附和:“同志,她是陈司令的母亲。”值勤战士这才心领神会,立刻迎入营内。
![]()
一走进司令部大院,就见干部战士们围成一圈,让老太太认人。老太太看着一张张陌生的笑脸,自信地说:“我一定能认得出来……”人群中央,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忍不住喊道:“娘,儿子在这儿。”只见他眼圈泛红。老太太一愣,快步上前,将他搂进怀里:“儿啊,娘终于找到你了……”
![]()
他,就是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多年分离,母子二人终于相拥,眼泪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凝成温暖的泪滴。可是谁也没料到,这次相会竟是他们最后的一面。
![]()
那老太太为何能找到司令部?又为何会突然出现在麻城?背后,藏着怎样一段沉默的深情?
![]()
八十多年前,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红安县一个贫苦农家。8岁那年,父亲重病临终,为了全家能活下去,母亲忍痛将年幼的姐姐送人。父亲咽气前,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孩子们说:“娘得养活你们。”那一刻,年幼的陈锡联跪在母亲面前哭喊:“娘,姐姐还小,不能送人啊!”可生活的无情,像一把钢刀劈在她心头。父亲走了,家徒四壁,母亲不得不带着四个孩子走村串户乞讨。寒冬中,他们随母亲跋涉泥泞小路;烈日下,他们挨饿受冻。一次,在村口高墙大院,护门的狗扑来,母亲护住陈锡联,被咬得皮开肉绽,两个乞讨来的杂粮撒得满地,母子抱头痛哭。
![]()
童年的苦,造就了他坚韧的性子。十几岁时,他给地主放牛、拾柴、插秧、割稻,无处不受骂打。1927年黄麻起义后,附近红军游击队频繁活动。陈锡联燃起了参军念头,却被母亲拴在腿上,生怕他离去。一次,他在地主田里突发剧痛,遭鞭笞后怒撞地主逃进山林。夜里,他跪在山顶,向母亲心里告别:“娘,我走了,可别担心,我一定能活下去。”
![]()
他来到了肖家寺,投奔干爹詹才芳——红军十一军三十一师特务队队长。在詹才芳劝回无果后,红军集结,他竟偷偷跟队伍跑了四五十里,气喘吁吁地出现在营帐外。战士们看着这个小个头儿,劲头倒比大人还足,都为他求情:“队长,就让他跟着吧。”詹才芳摸摸他小脑袋,做了个看似无奈的决定:“好,你就当个勤务兵。打仗会死人,你怕不怕?”“不怕!”小家伙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点头。就这样,陈锡联17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一名打不垮的“兵哥”。
![]()
战火连天,他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不久,他在一次突击战中,率小分队夜袭敌前哨,因勇猛果敢被战友们称为“小钢炮”。1931年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家乡成了敌人血洗的战场。母亲听闻儿子失联,跑村串寨寻找,连亲戚都被土匪和民团灭口,只能再度乞讨为生。
![]()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联率部奔赴太原前线。一次,他得知阳明堡有日军机场,二十余架飞机摆放齐整,不顾装备劣势,决定下夜手炸毁飞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红军战士用土掩护、引火攻心,二十多架飞机被烧成灰烬,机场守卫也被全歼。消息传来,全国震动,报纸刊登了这位“敢于同日军叫板”的少年指挥官照片。母亲在村里看到报纸,抱着报纸花了三天三夜寻人,才得知儿子平安。
解放战争一打就是数年。陈锡联一路纵横淮河、大别山,几经转战,升任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指挥部队解放九座县城。此时,他距离故乡已不远。可因战事紧急,一直没有联系家人。
一天清晨,参谋处长打电话报喜:“司令,告诉你一件事,你的母亲在麻城来了。”陈锡联愣住:“我母亲?怎么会……”原来,第六纵队在红安行军,队里请来一个青壮年做向导,名叫陈锡礼。交谈中得知,他是陈锡联的弟弟,这几十年为了找哥哥,带着母亲四处打听。第六纵队司令王近山也是红安人,二话不说派人去接母亲,又转电三纵司令部。
直到接近黄昏,老太太挤上一辆军车,来到营门。二十年了,母亲再次踏入军营,只为那个声音。“走了二十年了。”老太太看着儿子瘦削的肩膀,眼里全是泪。陈锡联轻声说:“不是二十,是十九年。”母亲倔强地说:“不,是二十年。我是一年一年数过来的。”接着,她把这二十年流浪、受欺压的经历,一股脑儿全倾诉出来。营里战士静静听着,个个眼眶红了。
那个夜晚,母子说了整整一夜的话。第二天战事紧急,分别在所难免。陈锡联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毛毯、被子,还有随身的几两银子都给了母亲。“娘,缺啥就跟我说。”他问。母亲却笑着摇头:“有你,我什么都不要。只盼着你平平安安。”说完,她上了推车,目送儿子消失在军营门口。
和平到来后,陈锡联被任命为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想把母亲接来城里,却被她坚决回绝:“我住惯了乡下,热闹城市我住不惯。只要你有出息,娘就满足了。”1954年冬天,母亲突患重疾,闭眼前还念叨着他的乳名。陈锡联闻讯火速赶回,母亲已去世。他含泪为她下葬,在坟前长跪不起。
多年以后,1997年,他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站在母亲坟前,泪水和着春风滑落。他对着坟头呼喊:“娘啊,我来看您来了!”可母亲再也听不到。烽火岁月中,那份无言的深情,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留在每一个听闻此事的战士心里。
这场跨越二十年的寻亲,只为拥抱片刻温暖;也让我们明白,战争背后,深藏着无数未被书写的母子情深。信息来源:[《陈锡联传》]。[《晋冀鲁豫野战军史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