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春天还透着股寒意的一个上午,山东青州博物馆来了位脸色庄重的老人,叫赵焕彬。
他小心翼翼解开手里的蓝布包袱,掏出个泛黄的折装长卷,这东西展开足有2.08米长、47厘米高,一共19折,卷头“第一甲第一名”六个朱砂字,是万历皇帝亲手批的。
![]()
当时馆里人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中国大陆至今唯一留存的明代殿试状元真迹,而老人是这状元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
这卷能传到今天,说真的全靠“巧合”叠buff。
自隋朝开始科举到清朝废除,1300年出了777个文武状元,光明代就有90个,可偏偏就赵秉忠这卷没丢。
明代有规矩,殿试考完所有试卷都要收进内府,翰林院统一封起来,私人根本不能抄不能藏。
![]()
后来明末打仗、清兵入关,宫里档案丢的丢、烧的烧,本来这卷也该没了。
可赵秉忠当年官做到礼部尚书,晚年被削职回老家,说不定是特批让他把卷子带走了,之后就藏在青州老家祠堂的暗壁里。
三百年里,不管是打仗还是闹动乱,这卷都没被发现,直到清末民初,族里长辈说有“镇祠之宝”,它才重见天日。
讲完这卷咋“活”下来的,咱再看看它本身有多绝,2460个字,没一个涂改的,全是1厘米见方的小楷。
![]()
我见过照片,远看跟宋版书似的整齐,近看每个字起笔收笔都有讲究,连标点符号都统一向右下斜30度,比现在排版还规整。
后来有人用AI测,这2460个字倾斜误差没超过0.8度,行列间距差才0.3毫米,网友都调侃“能把家里打印机扔了”。
中国书协原主席启功先生看了都夸,说这卷“笔笔中锋,还带着晋唐的劲儿”,是馆阁体里的顶尖水平。
这卷不只是字好看,内容更见真章。
![]()
当年万历皇帝出的题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要考生谈“治国”和“君德”的关系。
25岁的赵秉忠开篇就说“政者,心之用也;心者,政之体也”,一句话点透核心。
接着从“敬天、法祖、安民、节用”四个方面说,既引了《尚书》《大学》的道理,又举了洪武、永乐的例子,还敢说当时万历朝“矿税太多,老百姓愁”,恳请皇帝“别搞没用的织造,停了不急的工程”。
全文用了37个典故、21组对偶,却没一个生僻字,难怪后人说这是“策论里的《出师表》”。
![]()
本来以为写这么好的人,人生也该顺风顺水,可赵秉忠的下半场却挺可惜。
他15岁成府学生,24岁中举,25岁当状元,后来一路做到礼部尚书,还参与国家决策,算是晚明最年轻的核心官员之一。
但晚明党争太厉害,他因为主张“停矿税、撤太监”得罪了权贵,被阉党骂“装清高讲学”,天启五年被罢官回家,第二年就郁闷死了,才52岁。
现在回头看,他卷里写“别让天下人伺候一个人”,结果自己因为敢说真话丢了官;卷里喊“要听大臣的谏言”,自己却因为劝皇帝别修庆陵被削职。
![]()
如此看来,历史还真有点讽刺,但也说明他写的不是空话,是真有这份心。
这卷能传下来,赵家十三代人的守护功不可没。
赵秉忠死后,他大儿子赵燮把卷子当神仙似的供着,做了樟木夹板、裹上黄绫,挂在祠堂“敬圣殿”的暗壁里,还立下规矩“不是长子不能看”。
之后三百年,不管是明清改朝换代,还是白莲教、义和团闹事,赵家都带着卷子躲,要么埋地窖,要么让私塾先生背着逃。
![]()
1937年日军炸青州,第十四代孙赵连璧把卷子用油纸封好,藏在崂山道观的元始天尊像底下,才算躲过一劫。
新中国成立后,赵家被定为“地主”,祠堂收归公家,但后人还是把卷子缝在棉被里,躲过了“破四旧”。
1980年青州文化馆查文物,赵焕彬琢磨“私藏终究不是长久事”,和族里长辈商量后,决定捐给国家。
1983年5月,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后,这卷成了一级文物,永久放在青州博物馆,赵家385年的守护才算画了句号。
![]()
换成别人可能早把这“传家宝”藏起来了,但赵家知道,捐给博物馆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份格局是真不小。
这卷一展出就火了,1984年春节,才半个月就有12万人来参观,博物馆不得不给展柜贴防爆膜,还得分批放人。
1987年日本NHK拍《大黄河》纪录片,专门拍了这卷,叫它“东方科举活化石”,把它介绍给全世界。
![]()
2002年上海博物馆办“千年科举”特展,这卷作为压轴的,和《永乐大典》残本、曾国藩的乡试卷子放一起,媒体说这是“跨越600年的考场对话”。
现在这卷不仅被好好保护着,还“活”了起来。
2015年青州博物馆用纳米技术给它脱酸,还用低氧封存、LED冷光源展示,让纸张pH值从6.1回到7.8,预计还能存300年。
2020年山东文旅搞了“数字状元”计划,用8亿像素扫描,手机上就能放大400倍看细节,相当于“指尖摸真迹”。
![]()
2023年还和北大、北师大合作开“状元课堂”,小孩能临摹拓本,还能用VR“穿越”到1598年的紫禁城,跟“虚拟赵秉忠”一起答殿试题,体验啥叫“一笔定乾坤”。
教育学者看这卷,还看出了“双减”的门道。
虽说大家总说八股文死板,但赵秉忠在规矩里写出了有分量的政论,这说明“形式”和“内容”不一定对着干。
关键是看评价标准,明代殿试看重“经世致用”,考生才敢“戴着镣铐跳舞”。
对比现在的“模板作文”“套路申论”,其实该想的不是要不要格式,而是咱到底要选什么样的人才。
![]()
四百年前赵秉忠肯定想不到,自己25岁写的2460个字,会在21世纪被上亿人“阅卷”。
那些工整到让人汗颜的小楷,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咱民族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极致诠释。
现在咱们天天用键盘触屏,好多人提笔就忘字,这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咱们对“严谨”“敬畏”的忽略。
它也像个提醒,就算追求快节奏,也得给“慢工出细活”留个位置。
![]()
科举早成历史了,但对知识的尊重、对才华的认可、对国家的担当,这些东西还在咱血脉里流着,这大概就是这卷能火到现在的原因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