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一个北大毕业生被招为北京辅警,引起网民热议和媒体关注。
今年6月,泸州一燃气公司因为招了“北大和爱丁堡大学毕业生当燃气公司抄表工”,引起网民和媒体关注。
我觉得网民闲着没事儿惊诧“大材小用”也就罢了,媒体也跟着掺和当个“新闻”去采访报道,探讨名校生去抄表或当辅警是不是大材效用,不仅无聊而且是浅薄
(其实,上述两个北大一个是网络函授一个是成人教育)
一家媒体为此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汪玉凯。汪教授一本正经地说,对于刚毕业的所谓名校生,并没有太多社会经验,通过辅警这样的基层工作,可以更多地接触民情,以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这并非大材小用。
“这并不是大材小用”,言外之意,一家认可了北大毕业生是“大材”。
北大毕业就是大材?我是坚决不认同高学历等于大材的。
一个人是不是大材或人才,决定性因素是他所处的岗位,是他发挥才能的空间或平台,是供他展现才能、运用权力的岗位和资源,而不是他的才能本身,更不是他的学历。
韩信之所以是大材,是因为刘邦给了他兵权,否则他就是个军营里的仓库管理员。因为萧何慧眼识珠,因为刘邦用人不疑,给韩信提供了平台和空间,给他配备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资源,他才成为大材。
那你可能会说,我看到很多名校毕业的人,后来都混得风生水起啊。那不过是因为当初名校学历稀缺,他们通过了学历筛选,获取了较好的岗位和资源,是较好的岗位和资源成就了他们。如今名校学历“通胀”,博士硕士满大街,风生水起的并不多,为啥?因为没有好岗位和好资源给他们了。
1950年代,不少留学归国的人被打成了右派。他们学历都很好啊,一肚子学问,但是他们在下放改造时都一事无成。那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平台和空间,他们的名校学历不仅“一无是处”,还成了累赘。
相反,你啥学历都没有,只要给你平台、空间和资源,你很可能比那些拥有名校学历、出身高贵的人干得还好。
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沛县故旧,之前大多是县衙小吏,甚至还有杀狗的屠夫。后来这些人各个位极人臣,全都成了“大材”,他们一起奠基了大汉帝国,比那些六国贵族还厉害。
所以嘛,决定你是不是大材或人才的,不是学历,不是出身。
名校的学历证书本身不过是一张纸,这张纸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换来好的岗位和资源。以前这张纸供应量太少,大家都认可它的价值,就给它匹配好的岗位和资源,拥有这张纸的人就容易成为“大材”。如今这张纸供应量太大了,它必然地贬值了,就匹配不到好岗位和资源了,拥有这张纸的人去当辅警很正常嘛。有什么好惊诧的嘛,也不涉及到浪费人才的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我的观点“民粹”、“反智”,是在宣扬读书无用或学历无用,是在无视“人才浪费”。这就误会了。我只是在说一个残酷的真相——在任何朝代,有本事把国家治理好的人都很多,但当时皇帝只能有一个。你总不能说,其他有本事的人不能当皇帝就是人才浪费吧。皇帝首先就不能答应。
好岗位和资源总是稀缺的,如果能按照学历匹配当然很好。问题是学历一旦具有匹配好岗位好资源的功能,它一定会被超量印发。所以,这种匹配只能是暂时的。现在的博士跟30年前的博士所匹配的资源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了,原因现在的博士多了而非以前的博士都是大材。
当学历过多,不能再有效地用来匹配岗位和资源,那用什么来匹配呢?用隐藏在岗位和资源背后的权力匹配,就成了一种必然性——历代都会阶层固化,大概就是因为这种必然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