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振
来源 | 财经八卦(ID:caijingbagua)
![]()
引言:预存之殇,乱象何时休?
本想着充钱买个“家门口的瑜伽自由”,结果自由没换来,倒换成了“退费无门”的糟心事儿。
近日,位于番禺区四海城的“just yoga”瑜伽馆跑路的事闹得沸沸扬扬。
![]()
“前一天还正常营业,实际第二天就成功更换法人,今天就宣布破产。”
这些年,跑路是越来越流行了:美发店跑路、教培店跑路、瑜伽店跑路、健身房跑路......
高频的“跑路潮”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甚至还催生了一个灰色的新职业:专业闭店人。
很难说这些老板一开始就抱着跑路的心思,他们大多是生意难撑到临界点:租金涨、客流少、贷款压身,资金链绷成根细弦,随时断裂。
![]()
再加上同行卷价格、客户流失,最后被债务逼到墙角。
走投无路时,有人便动了“断尾求生”的歪念,甚至找来“专业团队”操盘闭店,把烂摊子留给消费者和监管部门。
而最惨的就是那些课还没上、钱也退不了的消费者。
![]()
人去楼空!
消费者近百万元预付款难退回
在“just yoga”紧闭的门上,张贴着物业公司的封条和一份撤店告知函。
公告里称,该门店于2025年10月20日擅自结束经营,并拖欠本商场租金、管理费、水电费。
![]()
此外还有一份由瑜伽馆经营公司柠聚瑜伽文化(广州)有限公司的闭店公告。
“公司自2022年成立以来饱受亏损困扰,至2025年,公司现金流已完全枯竭,在种种努力后,公司仍然经营不善,遂拟于2025年10月向人民法院提交破产清算申请,并自2025年10月20日关闭店铺,停止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
![]()
品牌还建议学员“自行联系销售或教练协商”,把难题推到教练的身上,然而,教练也被拖欠薪资,根本无法回应退款诉求,消费者找教练也是无济于事。
就在这家瑜伽馆的会员们焦急气愤的同时,其名下的一家名为“fantastic aura”的分店,也都出现了同样的一纸通知,无人在店、大门紧锁,让前来问询的会员们吃了闭门羹。
![]()
目前,受害学员们已经组织起了维权群,据悉群内有200多人,已有130多人登记了预付的课时,累计金额超过98万元,一次性买了几万元课程的大有人在。
![]()
更可恨的是,这家瑜伽店在闭店前还在大搞促销活动、催促充值,妥妥的把会员的信任当“韭菜”割。
而且在闭店的前三天,企业就更换了法人,疑似已提前为后面的倒闭做好了铺垫。
![]()
尽管学员已报警并投诉,但相关部门以“民事纠纷”“经营主体失联”为由暂未立案。
惨还是消费者惨,花了钱服务没享受到,还要花时间和心思去维权。
预付费商业模式本是一种双赢的方式,商家可以快速回笼资金、锁定客户,而客户可以享受到极大的优惠。
但是,这么一大笔资金进账,很考验人性,一旦商家经营不善或动了邪念,这张“馅饼”瞬间就会变成吞噬消费者财产的“陷阱”。
![]()
其核心风险在于,消费者在享受服务之前,就将未来的消费风险完全扛在了自己肩上。
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往往得不到保障,“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的行为屡屡上演,不仅维权难,而且也在逐渐消耗大家的信任。
![]()
12年老店也跑路
2000多名会员投诉无门
就在广州“just yoga”暴雷的前几天,武汉一家运营12年、直营门店超20家的迈索尔瑜伽也被曝门店一夜之间全部关闭。
一共有2000多会员投诉无门,找不到负责人,预充值的会员卡都无法退款。
这家2013年创立的高端品牌,创始人毕业于武汉体院,其用“瑜伽大师“的人设和天价课费筑起护城河——当同行年卡还在2000元价位厮杀时,它已标榜6000元起步的“殿堂级私教”。
可是标榜的那么高端,做的事却那么低端。
10月5日23点45分左右,迈索尔瑜伽在各店会员群突然发出一封“道歉与告别信”,宣布自10月6日起,该品牌在武汉的所有场馆全面停止运营。
![]()
其中闭店原因写道,市场经济环境问题和我们的经营问题,导致武汉区域连续亏损数月。
随后火速解散了所有会员群,这场毫无征兆的“告别”,让会员们面临充值卡余额无处可退的困境。
尽管在公告里,品牌有提到“将线下充值的钱转为线上年卡”的处理方案,但数千会员对该方案根本不买账。
纵观这些关店跑路的品牌,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资金断裂。
![]()
这也是很多预付制门店跑路的根本原因。
在2019年以前,不管是健身类还是瑜伽类,这些健体行业都处于风口期,它们的商业模式主要是拿着会员预存的年费疯狂圈地,通过不断扩张店面数量来实现体量的翻倍增加,进而迅速扩大规模。
然而这种模式也极其依赖现金流,在行情好的时候,可以说简单易行,快速的发展节奏迅速带富了一大批人,但是也埋下了“蒙眼狂奔式”的隐患。
疫情一来,这套玩法就彻底崩盘了。
![]()
因为店面人流量大幅度降低,单店现金流出现断裂,特别是那些开在高价地段的门店更是首当其冲。
这种“跑马圈地”模式,本质是用新用户的预付费填补旧账。而“拆东墙补西墙”的玩法,也让行业陷入“规模越大,死得越快”的恶性循环。
![]()
预付费制的品牌门店
为何频发跑路事件?
实际上,“跑路”事件会从偶发事件演变为系统性的行业风险,这背后藏着三重致命逻辑链。
![]()
首先,预付费模式自带“定时炸弹“屋性。
商家靠年卡、大课包快速回笼资金,看似现金流充裕,实则将新用户的钱填进旧账的“庞氏游戏”。一旦市场遇冷或扩张失控,资金链瞬间崩断。
而且预付款大笔进入账户里,很多老板往往会提前用掉这笔钱, 但其实只要卡里的钱没核销,这本质就还是在负债经营。
可谓是成也预付款,败也预付款。
![]()
其次,成本黑洞吞噬利润。
租金要交、教练要养、设备要换,这些刚性支出不会因客流减少而打折。
更扎心的是健身房等业态的“坪效比”极低,占地几百平的场馆,可能只靠几十个常客续卡维持,稍有波动就入不敷出。
最后,就是经济寒潮加速行业洗牌。当消费者开始算计“办卡不如单次买课”,非必需消费首当其冲被削减。
![]()
不过,行业洗牌也倒逼生存法则的升级,根据中国体育报的报道,北京一家精品健身房转型社区小店后,通过私教定制化服务实现复购率翻倍。
一家100多平方米的门店,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利润很高。
![]()
其实做生意,小而美没什么不好的,很多生意往往就是因为做大了,风险也同时在加剧,兜不住就暴雷了。
因此,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强对预付费行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让消费者的钱花得安心、用得放心。
实际上,预付费模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其症结在于如何构建“防火墙式”监管体系,在商家资金链断裂前建立风险熔断机制。
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搭建的“可信消费”平台,通过区块链存证、预付资金银行监管及大数据预警,已实现12.8亿元资金安全托管,成功拦截600余笔高风险交易。
![]()
去年上海也在“随申办”小程序上推出了“预付费公证监管平台”功能,这一监管模式由官方搭建平台,商家入驻,消费者预付款直接进入公证账户。
等消费完成后,由公证处依照之前双方约定的资金提存规则,把相应款项结算至商家账户。这相当于给消费者预付款的安全上了保险。
![]()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掏钱的时候,一定不要被销售忽悠,多收集一下各方面的信息,再做决定。
钱永远都是在自己的口袋里最安全。
![]()
不管是just yoga,还是迈索尔瑜伽,它们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关门的。
当行业褪去野蛮生长的外衣,唯有真正创造价值者才能穿越周期——毕竟,没人会为“画饼”买单,但每个人都愿为“效果”付费。
那些靠套路、靠规模撑着的门店终究会倒下,只有真正做到成本把控、精耕细作,更多地思考提升产品和服务,合理调配卖卡和卖课的收入构成,得到实实在在的利润,才会在这场行业洗牌中留下。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