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
![]()
2025年11月7日《焦作晚报》A07版
记者在现场
我见证临街旺铺为古树后退十五米
作为一名负责报道园林绿化口的记者,关注古树名木保护已不是第一次。今年9月下旬,我重新撰写焦作古树名木故事,有两方面的背景考量:一方面适逢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到来之际,讲好古树名木故事是媒体责任;另一方面今年是《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第一年,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撑腰”,有必要关注焦作最新的古树名木保护情况。
![]()
群众讲述老皂荚树历史。
写树,不仅仅是写树,写的是城市变迁。
在采访古树名木题材时,除了深入现场,观察这棵树的样貌、保护现状细节,详细调查这棵树的生长及保护情况外,我还用历史眼光再审视这一题材,努力做到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
在新华街采访大杨树保护时,我重点挖掘了“大杨树街”从民国到现在的发展历史,把这几棵大杨树放在历史大背景中去审视,以《9棵大杨树见证老街百年史》为题,重新写了大杨树的故事,印证了我市一位老园林人的话:“100多年来,从英福公司在焦作开采煤矿开始,在这里兴起最初的东马市街。上世纪初,这里沿街商业店铺已发展到150多家。民国时期,这条街还曾叫中山东街。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称新华街。这9棵大杨树,见证了新华街以及焦作市的百年发展史。”
在解放路远大南北苑小区,我采访一棵老皂荚树的保护情况时,不但采访了园林部门、物业人员,还辗转找到多名当地原住民,挖掘大树周边的环境变化,通过一棵树反映城市变迁——“它原本是生长在村落里的一棵普通皂荚树,没想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周围环境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多年来,不论是焦作市委、市政府在此办公,还是解放路大修,焦作人始终保护着这棵老树。”
近年来,我市打通“断头路”是一项受到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在打通“断头路”施工时,我市注重道路周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我在陶瓷路采访一棵百岁老刺槐保护情况时,经多方打听,找到了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居民,通过他的回忆,让一棵树与城市发展密切结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这棵刺槐原本在陶二家属院内,春季采摘洋槐花吃,夏季在树下乘凉,成了不少老陶二人的美好记忆。”这位老人讲。
![]()
解放路远大南北苑小区门口的老皂荚树。
写树,不仅仅是写树,写的是乡土情怀。
在采访中,我注重挖掘人与树的互动,突出人对树的情感、树给人的馈赠,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市第二十六中学采访时,校园文化中处处展现的古树元素:一位语文老师收集古树的历史传说,申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位音乐老师将这棵古树写进了校歌……“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校园里的这棵‘人字’古槐下照毕业照,这棵古树留在了无数学子的青春记忆里。”该校一位负责人说。
我在远大南北苑小区采访老皂荚树保护时,没想到大家提起这棵老树有说不完的话题。负责远大南北苑小区物业管理的金地物业公司党支部书记汤太章说,每年皂荚成熟落地,该物业公司收集起来放到门岗,赠送给业主和过往群众。
为了让报道更加立体、有纵深,我除了采访相关人物外,还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在采访新华街大杨树的故事时,在市园林部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大杨树的相关历史记载:新华街与和平街交叉口以北的7棵大杨树,约在1905年,由“卖炭翁”田积善种下。当初住在东马市街的田积善,是一位推小车贩卖煤炭的劳动者,为了夏日乘凉,在自家门口种了16棵小杨树。后来,田积善生意亏本,欠了英福公司的巨债,房产被英福公司没收。日军侵占焦作后,田积善还在这里摆了一段时间的洋货摊,后来便不知去向。一棵古树也与个人命运产生了关联。
![]()
新华街大杨树。
写树,不仅仅是写树,写的是保护故事。
回顾这次采访,最重要的一个收获,就是挖掘出一个典型古树名木的保护故事,并且首次进行公开报道。我在远大南北苑小区门采访老皂荚树保护时,被古树的位置吸引——占据商业空间“C位”,与繁华街市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这不免让我产生疑问:开发房产时这棵树不影响吗?
“为了保护这棵古树,北苑小区南门东侧临街房因此后退了15米。”汤太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道出了这棵古树背后鲜为人知的保护故事。
我反复追问、还原细节,并采访更多人进行核实,一个古树名木保护故事首次披露:2009年,在远大南北苑小区规划建设中,这棵老皂荚树成了“拦路虎”。是将老树“搬家”,还是为老树“让道”?相关部门经多方努力,最终决定为老树“让道”。“后退15米,没有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这样既保护了古树名木,又增加了绿化面积,还增添了生态景观,一举多得。”汤太章说。
保护古树名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担负着重要责任。除了报道政府部门如何制定并落实“一树一策”的保护工作外,我将目光投向古树名木所在地的个人、学校、公司等,写了保护工作中群策群力的作用。
沧桑年轮里藏着历史,苍劲虬枝上承载记忆。未来,我市持续关注焦作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用心、用情讲好古树名木保护故事,让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与乡愁的“绿色文物”,走进更多焦作人的心里。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军 摄影报道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
总值班:程红利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
责 编:拜利萍 审 核:丰舒潍
编 辑:李 洋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