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前段时间看到一项统计,截至今年1月,高达85%的外卖骑手学历停留在高中及以下水平。这个数字让我陷入沉思:这些奔波在街头巷尾的年轻人中,究竟有多少是当年中考分流后没有选择职校,或是踏入职校却最终找不到出路的?
回望近年来教育政策的变化,曾经让00后家庭忧心忡忡的“五五分流”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纷纷传出高中扩招的好消息。浙江一年新增了2万个公办高中学位,江苏将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提升至70%,合肥更是明确提出目标要达到85%。
但这样的转向,真的是为10后的孩子铺平了一条更宽广的成长之路吗?还是说,只是把00后所面临的现实困境,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向后推迟了三年?
![]()
年轻人的出路在哪
先来看2023年那一组令人警醒的数据:青年群体失业率攀升至21.3%。这冰冷的百分比背后,是无数毕业生投递简历无果、面试被拒、被迫接受低薪岗位的真实写照。当初中考时被告知“一半上大学,一半成技能人才”,听起来像是两条并行不悖的发展路径。
可真正进入职校的00后们,又有几人实现了所谓“技术立身、高薪就业”的承诺?如今高中扩招被许多家长视为救命稻草,仿佛只要孩子能挤进普高,未来就自动光明起来。但我始终认为,教育改革若只停留在表面扩容,而不触及深层结构,终究难以破解困局。
![]()
回想当年推行五五分流时,口号响亮——“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可问题是,社会根本没有足够的高质量岗位来承接这批初中毕业后即进入职业体系的年轻人。现在转而实行高中扩招,更像是把原本该面对的就业压力暂时封存在校园围墙之内,延后三年释放。
就像那些选择成为外卖骑手的年轻人,并非他们不愿踏实读书或追求稳定工作,而是尝试过职校这条路发现走不通;同时又对扩招背景下的高中教育能否带来实质改变充满怀疑。毕竟,送一单外卖哪怕风吹雨打,一个月也能稳稳拿到五六千元收入。
![]()
比起在职校里被当作廉价劳动力输送进工厂,或者在扩招后的高中课堂中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至少跑单还能掌握一点自主权和即时回报。很多人或许没深入思考过,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顶着烈日暴雨也不愿踏入职校大门?
为什么一旦传出某地高中扩招的消息,家长哪怕倾尽积蓄、变卖家产也要把孩子送进去?根本原因在于对未来的深切焦虑。00后亲身经历了分流带来的落差与失望,10后则面对扩招带来的希望与诱惑。
然而无论哪种路径,似乎都没有真正回答那个最核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体系,究竟能赋予年轻人什么?是一张空有形式却缺乏竞争力的毕业证书,还是一项足以支撑一生、安身立命的真实能力?
![]()
乱象与困境
如果深入考察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运行状况,就会发现所谓的“技能人才培养”很多时候不过是个美好包装。媒体曾多次曝光类似事件:广东某职业技术学校,汽修专业学生被安排到玩具厂从事螺丝装配工作,且工资遭到克扣。
云南一所护理类职校,竟将学生集体送往电子厂流水线作业,每天站立超过十小时,同样面临薪资打折的情况。若有学生提出异议,校方便以扣留毕业证相威胁。这种操作早已脱离办学范畴,近乎于披着教育外衣的人力中介牟利行为。
![]()
更令人担忧的是教学本身的溃败。不少职校的专业课程教师属于劳务派遣性质,甚至不具备正规教师资格证。上课方式极其敷衍,基本就是照着PPT逐字朗读,台下学生要么趴桌睡觉,要么组团打手游。
三年学习周期结束,有人连教材封面都没翻开过。更有学生自嘲:“读了两年职校,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给老师买饭、跑腿。”学校的唯一要求是学生身体健康、不出事故,熬满学制即可领取文凭。
至于是否掌握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几乎无人关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如何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
![]()
职校生的上升通道极为狭窄。目前绝大多数国企、事业单位招聘起点已设定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而根据2024年的数据,全国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尚不足80%。
即便成功升学,大专学历的市场认可度也在持续下滑。近两年秋季招聘现场,动辄出现硕士博士扎堆应聘基层岗位的现象,部分企业甚至明确要求研究生起步。
即使咬牙完成专升本,90%的对接本科院校为民办性质,两年学费动辄五六万元起步。可当他们终于拿到本科文凭,在求职过程中仍可能遭遇“第一学历歧视”。
![]()
算一笔总账:投入六年时间、数万元资金,最终换来的可能仍是月薪两三千的工作机会,甚至无法顺利就业。如此性价比之下,难怪不少人直言:“还不如初中毕业直接去送外卖。”
再看高中扩招政策,表面上看是扩大了受教育机会,实则暗藏诸多隐性问题。为了快速达成招生指标,部分地区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将中专改名为综合高中,或在普通高中设立基础强化班。
师资严重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一些原本成绩极弱的学生勉强进入高中体系后,数学英语考试仅得二三十分,理化科目干脆交白卷。
他们在新的环境中依旧无法适应,最终演变为频繁逃课、中途退学的局面。家长耗费大量金钱与期待,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孩子的成长轨迹也被彻底打乱。
![]()
最令人揪心的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优质公办高中名额有限,难以挤入;私立高中学费高昂,根本无力承担。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要么进入管理混乱的职校虚度光阴,要么早早步入社会打工谋生。
无论是过去的分流机制,还是当前的扩招策略,都未能真正顾及底层家庭的生存现实。该缺失的机会依然缺失,该断裂的链条依旧断裂。
职校因生源枯竭而倒闭,教育资源大量浪费;大量青年既无学可上,也无工可做,失业率随之攀升。整个系统仿佛陷入一个不断循环的死结,分流也好,扩招也罢,不过是换了个姿势原地打转。
![]()
破局关键
事实上,无论是曾经的五五分流,还是如今的高中扩招,都未触碰到教育结构性矛盾的核心症结——蓝领劳动者应有的待遇与社会尊严长期被忽视。
今天不是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技术工作,而是他们看不到从事技术工作的长远前景。我曾了解过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用工情况:一线流水线工人时薪仅为12元,连续工作12小时才挣得144元,这笔钱还不够支付城市孩子一节课外辅导课程的费用。
部分工厂实行12小时两班倒制度,加班常态化,生病请假极为困难,稍有不慎便面临绩效扣减甚至辞退风险。
![]()
更令人心寒的是社会对待工人群体的态度。近期有企业引入“三色灯管理系统”,员工如需上厕所,必须提前在电子屏提交申请。即便获批,也只有五分钟时限,从离岗到返岗必须精确到秒。
这种连监狱都不会采用的监控手段,如今却被堂而皇之地用于管理普通劳动者。再加上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只要说自己是工厂职工,相亲对象转身就走;小区保安见到穿工装者,本能提高警惕盘问身份。
![]()
反观德国的技工群体,差距立现。德国蓝领工人月薪普遍可达两万至三万元人民币,部分高级技工收入超过普通白领。企业依法为其缴纳全额社保,政府提供技能进修补贴。
下班后,他们可以开车带家人去郊外露营,周末驱车前往阿尔卑斯滑雪度假,生活品质丝毫不逊于办公室职员。更重要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实习,毕业前已被各大公司预定。
![]()
在那里,掌握一门手艺与考取大学学位一样受到尊重,没有人会觉得技工低人一等。国内并非没有成功范例。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多年保持96%以上的就业率,毕业生进入铁路系统起薪不低于5800元。
年薪范围稳定在8万至12万元之间,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本身并非没有前途,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沉下心来,把职业教育的内在质量真正夯实。
只有当职业教育能够提供切实可靠的就业岗位,让学生清晰看见职业发展的阶梯与生活的希望,自然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其中。
![]()
归根结底,教育的根本使命应是帮助每个人有尊严地谋生。它不应成为制造焦虑的工具,也不该通过简单的分流或扩招来回避本质问题。
要么切实提高技术岗位的薪酬水平,让技艺精湛的老技师收入远超普通白领;
![]()
结语
要么重塑社会认知,给予技术劳动者应有的尊重与地位,让他们不必在亲友面前遮掩自己的职业身份。否则,即便将来把所有初中毕业生全部纳入普通高中体系,三年之后,我们很可能依然会面对同样的局面——大街小巷穿梭着大批拿着大专或高中文凭的外卖骑手与快递员。
那样的扩招,除了延长待业时间之外,又能带来多少真正的价值?
真心期盼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不再因中考分流而彻夜难眠,也不再因扩招红利而盲目追逐。他们无需在“混日子的职校”与“风吹日晒的外卖”之间做痛苦抉择,而是可以通过教育,真正掌握一项赖以生存的本领,找到一份既能养活自己、又能赢得尊重的工作。
那才是教育本该抵达的模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