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
![]()
2025年11月7日《焦作晚报》B04版
药香盈怀川 岐黄润民心
焦作市中医院多元实践燃旺中医药热
核心提示
金秋十月,怀川大地药香馥郁。10月25日,焦作市龙源湖公园北门广场人潮涌动,第二届焦作市中医药文化节盛大启幕。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焦作市中医院的展区成为焦点:艾灸、刮痧、耳穴压豆等体验区前排起长队,市民在亲身感受中领略中医适宜技术的魅力;中药科普区内,药师们手持地道药材,将“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娓娓道来……这生动热烈的场景,正是该院近年来深耕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中医惠及百姓的鲜活缩影。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这门古老智慧走出典籍、走进生活,既是守护民族瑰宝的责任,更是服务群众健康的初心。”焦作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成文烈说。作为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焦作市中医院始终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搭建高端平台、打造品牌节庆、汇聚顶尖人才、活化非遗技艺、开展普惠科普等多元路径,不仅成功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热起来”,更让岐黄之术如甘霖般滋润民心,使“懂中医、信中医、用中医”日益成为广大市民的健康自觉,为焦作中医药强市建设注入了强劲而深沉的文化动能。
![]()
今年年初启用的焦作市中医院中医优势专科综合楼。
旗舰聚名医
让顶尖智慧触手可及
“以往找好中医看病,总要托人打听。现在医院有了名医堂,在家门口就能挂上省级专家的号,真是太方便了!”武陟县的刘先生因脾胃病困扰多年,在焦作市中医院名医堂,经河南省名中医陈百顺精心诊治,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言语间满是赞许。
9月5日,焦作市名医堂在市中医院隆重揭牌。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机构扩容,而是一场跨越老中青三代、融汇体制内外优质资源的精锐集结。首期入驻的26位名医大家,个个实力卓然。他们中,既有德高望重的省、市级名老中医,亦有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更有身怀“耿氏八针”“崔氏通痹汤”等独门技艺的杏林高手,共同构筑起实力雄厚的中医药服务高地。
为优化就医体验,名医堂打破传统科室界限,创新实行“名医坐堂、多科协同”的灵活机制。面对复杂疑难病例,可迅速启动多学科联合会诊,集众家之长,为患者制订最优方案。“26位专家的会聚,不仅是人才的叠加,更是将焦作中医的精华凝聚一堂,形成强大合力。”成文烈表示。
更高层次的赋能,来自国医大师的权威加持。7月2日,国医大师工作室暨李佃贵浊毒理论临床研究基地在医院揭牌。李佃贵作为中医消化领域的泰斗,其创立的“浊毒理论”为诸多疑难杂症开辟了新径。该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医院带来顶尖的学术引领与技术指导,更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与临床转化平台。揭牌当日,医院3名骨干医师正式拜入李佃贵门下,续写了中医学术薪火相传的新篇章。
从名医堂的“本土精英汇智”,到国医大师工作室的“国家级智慧引领”,焦作市中医院通过构建多层次、高水平的服务平台,让优质中医药资源变得可望亦可及,真正实现了“名医在身边,健康有保障”。
四季养生歌
让中医智慧随节气律动
“每年冬天就盼着医院的膏方节,这调理脾胃的方子我连续用了3年,现在吃饭香,睡眠好,精气神大不一样!”在该院咨询今年膏方节事宜的张阿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口中的膏方节,是该院连续多年举办的品牌活动,已成为市民秋冬时节不可或缺的“健康约定”。
中医讲究“秋冬养阴”,每年秋冬交替、阳气渐收之际,膏方节便如期而至。该院会聚多科室资深专家,严格遵循“一人一方”的准则,为市民细致辨证,量体定制。膏方节期间,该院特邀国内名家坐诊,并推出惠民举措,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膏方服务。
若说膏方节是冬日的温润滋养,那“冬病夏治节”便是盛夏的“扶阳之火”。遵循“春夏养阳”的中医智慧,每年三伏天,该院三伏贴专场准时开启,专为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骨痛等冬日易发的虚寒性疾病,提供“夏治”良方。今年,该院更创新性地将夏至日定为首贴日,紧扣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机以增强疗效,此举赢得市民广泛赞誉。“孩子坚持贴敷几年,以往入冬必犯的咳嗽现在难得一见,中医‘治未病’的智慧,我们真心信服!”市民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受益者的心声。
就连护士节,也被该院打造成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每年5月12日前后,“药膳文化节”如约启幕,护士们化身“药膳大厨”,现场制作当归黄芪乌鸡汤、茯苓山药粥、陈皮山楂糕、百合杏仁雪梨糕等养生药膳,不仅免费供群众品尝,更精心印制药膳食谱手册,详细介绍每种药膳的食材搭配、功效及适用人群,让“药食同源”的古老智慧落地日常。“以前不知道怎么通过吃饭养生,现在照着手册做,全家都能受益!”市民赵大爷攥着食谱,当场就跟护士请教药膳的烹饪技巧。
从冬日膏方的醇厚,到夏日三伏贴的温热,再到护士节药膳的清香,该院用一系列贯穿四季的品牌活动,巧妙地将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编织进市民的生活节拍,让中医药从高深的学问,变成了可感、可及、可用的健康生活伴侣。
非遗焕新彩
让古老技艺服务当代健康
“这雷火灸效果真明显,才灸了几分钟,鼻子瞬间就通畅了!”在焦作市中医院非遗体验区,市民王先生的切身感受,映射出该院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创新上的不懈努力。
8月24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氏雷火灸焦作市中医院创新基地正式授牌。为促成此次合作,该院组建专项团队三赴重庆取经,历时一年完成技术标准化与本土化建设,终使这门传承150余年的灸法瑰宝在怀川大地生根发芽。培训现场,赵氏雷火灸第五代传承人张丽行云流水般的“八大手法”演示,令学员叹为观止。该院更富创意地探索雷火灸与太极拳这两项国家级非遗的融合之道。当艾灸的温热药力与太极拳的圆活气韵在空间中共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健康领域实现了精彩的“双向赋能”,也为打造“中医药+太极”特色健康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授牌到培训,再到临床应用,赵氏雷火灸这把“非遗之火”已在医院形成燎原之势。其在老年病科、肝胆脾胃科、心血管科等多个科室广泛应用,凭借“火力峻、药力深、渗透强”的独特疗效,为众多痛症、炎症患者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使该院的“中医外治+内调”特色诊疗体系日趋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推动中医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焦作市中医院深耕非遗传承与创新,让一项项古老技艺在当代健康服务中焕发新生,成为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的生动载体。
科普零距离
让中医知识润泽千家万户
为打破中医理论的深奥壁垒,让古老养生智慧“飞入寻常百姓家”,焦作市中医院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科普惠民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医药知识,让健康理念扎根生活、惠及民生。
今年夏季举办的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现场,人气爆棚、热闹非凡。罐灸的温热渗透、刮痧的舒爽通透、耳穴压豆的精准调理,吸引众多市民踊跃排队体验,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医适宜技术的独特魅力;儿童互动区内,孩子们跟着医师一招一式学练八段锦,亲手称量药材、缝制中药香囊,在趣味实践中播下养生的种子;精心调制的乌梅饮、金银花茶等中药养生茶饮,凭借清爽口感与养生功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健康时尚饮品”,让传统茶饮焕发新活力。
为让科普更具吸引力与艺术性,该院创新推出中药艺术展这一特色形式。医护人员以怀山药、枸杞、菊花、陈皮等天然中药材为“笔墨”,巧手拼贴创作出山水画卷、花鸟虫鱼等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市民在驻足欣赏、啧啧称奇中,轻松认识药材形态、牢记功效特点,实现“审美中识药、趣味中懂药”。此外,该院还充分运用新媒体矩阵,制作发布系列科普短视频,并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将精深的中医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
从线下沉浸式体验到线上便捷化学习,从趣味互动到专业讲解,焦作市中医院精准对接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健康需求,成功打破了中医药的神秘感与距离感。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科普宣传,让古老中医智慧以亲切、生动、实用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不仅为市民送上了实打实的健康福利,更营造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社会氛围,为中医药文化在怀川大地的传承发展,夯实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固本又开新
为传承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在将中医药文化推向街头巷尾、融入百姓日常的同时,焦作市中医院始终清醒认识到: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坚实的学术根基与卓越的临床疗效做支撑。对此,该院院长王建明有着深刻洞见:“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让它更好地‘用起来’,真正守护群众健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守中医思维之‘正’,创服务能力之‘新’,做到‘根深’而‘叶茂’。”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该院双管齐下、双向发力,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以人才为基,让传承“活”起来——依托名医堂高端平台,深化“师带徒”核心机制,让年轻医师在跟诊抄方中悟医理、在临床实操中练技艺,实现从观摩学习到独立施治的能力蜕变,完成从隔窗观火到薪火相传的本质飞跃,构建起老中青梯队衔接的人才方阵;以开放为翼,让学术“新”起来——积极打破地域壁垒、拓展交流边界,主动对接行业优质资源,邀请陕西省名中医专家团莅临交流、坐诊带教。这种高水平的跨省学术碰撞与临床协作,既带来了前沿诊疗理念,更激活了创新思维,为医院守正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杏林春深承薪火,岐黄流芳启新程。乘着国家大力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东风,焦作市中医院将继续深耕怀川这片中医药文化沃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怀川大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健康焦作、健康中国建设筑牢历久弥坚的中医根基与文化底气。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传胜/文 林晓/图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

![]()
![]()
总值班:程红利 统 筹:王 鹏 郭子轩
责 编:拜利萍 审 核:丰舒潍
编 辑:李 洋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