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在公关】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公关知识
我是爱玩玩具的姚素馨
来自愿意掏钱买谷子的啊嘿哒公关
早上泡泡玛特的事儿上了热搜,看着像是他们家又出负面了,贴脸得罪消费者了,又挨骂了。
等到中午评论量大了,再整体翻看舆情,好像跟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啊。
01
不要忙着定义这是“事故”还是“翻车”,先把原始的物料看仔细,逐字听,注意观察神态语气。
这是泡泡玛特官方直播间,在介绍售价79元的DIMOO挂链盲盒时候的一个切片。再看一眼卖的东西:
![]()
视频里共有2位工作人员,出现在镜头里的工作人员A和画外音的工作人员B。
工作人员A手持说:“妈呀,这东西卖79块钱确实是有点……”
工作人员B:“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工作人员A:“过分了。”
02
我们尽量采用普遍认知,来做一波理解:
工作人员A的立场是站在消费者端的,认为东西贵了。关于工作人员A的意思,没有难度,所有人在理解上几乎一致。
工作人员B的立场是站在企业端的,用最中性的话表述就是“这个价格不会对销售造成影响,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人会进行购买。”
但,工作人员B这么说的隐含义,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人买单”,存在不同理解。
理解1:消费者是韭菜,人傻钱多,多贵都会买。
理解2:消费者认可产品包含的其他价值,看重的就是别的,不会纠结于“实体成本”,所以会买。
理解3:不针对消费者,就是根据以往销售情况,推断会有人买。
如果工作人员B说的是“没事,会有傻子/韭菜买单的”,那就一定是理解1了,无法否认。
实际上用词是“会有人”,非常中性,即便语气中(根据视频呈现)带有倾向性色彩,产生的“屈辱感”也并不直接。
03
抠完字眼,来看舆情状况。
直播好像是6号晚上11点多。我不知道监播同学有没有做这个点的风险提示,反正半夜1点多,已经有账号发了相关切片。
![]()
文本上,有明确的“一个骂公司黑心,一个骂消费者是韭菜”字眼。
这条内容一直占据。我们翻了发布者的账号,养号特质明显。
![]()
注意,,微博没给主持人。
04
早上9点前后,大量媒体开工跟进。
主力是都市类融媒体,而且大量采用视频方式发布,这也不难猜。
具体看下媒体给的词。
钱江视频用了#,并说“评论区骂声四起”。
![]()
封面新闻用了#,#,并借用网友的话说“如果只靠IP热度来哄抬价格,而完全脱离产品本身的制造价值的话,我认为这是很不合理”。
![]()
潇湘晨报用了#,#,并说“消费者从来不该成为待割的韭菜”。
![]()
另外,还有# 、#、#等一系列话题。
很显然的,大部分话题设置角度偏负。关于工作人员B说的话,都是按照“理解1:消费者是韭菜,人傻钱多,多贵都会买”去推导、延展的。
05
有意思的来了。
在钱江视频发布的#,评论区是这样的,最高的讨论是:直播员工的工作可能要保不住了。
![]()
在封面新闻发布的#,评论区是这样的,最高的讨论是:买泡泡玛特不就和买奢侈品类似,都是为了品牌溢价买单。
![]()
你会发现媒体说的,和下面网友讨论的,没能对齐。
再看不是媒体发的,前面说吃到流量很开心的那条内容,有3000多条评论,被点赞最多的前几位是这样的:
![]()
![]()
这个“负面程度”,显然不是一面倒声讨泡泡玛特的局面,跟你以为的一样吗?
06
我们翻看大量评论后,大概理出几个方向。
方向1:明确说贵,不值,坑人,割韭菜。
![]()
![]()
![]()
愿打愿挨,也是这个方向的变形体。用了个“挨”,就等于承认前面是“打”。
![]()
![]()
但,这个方向的舆情比例,可能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高,我们粗看不到30%(不一定准确,大家可以讨论或者拍砖)。强烈程度,也不是敌我冲突要死要活的那种。
方向2:提出购买泡泡玛特的产品, 看重的是包括情绪价值在内的其他价值。
![]()
换句话说,成本是1块,还是60块,并不是购买决策的主要依据。
估计购买这里这么想的,还挺多的。
我问了会买的小伙伴,确实这么认为。不过这个认为可能是在心里,会公开的发出来替泡泡玛特站台的,走“粉丝”路线替品牌方维护声誉的,倒也不是很多。
方向3:认为这是艺术品,确实就值这个价格。
虽然花西子没有解释79块的价格贵在哪里,但是泡泡玛特解释了为什么要卖你79块,因为“泡泡玛特做的是一个艺术品”,“IP提升商品价值没有天花板”。
官方一直都是这个口径,由于这个方向的评论舆情量太小了,等我们想再去找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这种评论了。
07
估计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大量舆情是围绕打工人的。
方向4,讨论工作人员会不会被开除。
![]()
![]()
今天泡泡玛特回应说不会开除工作人员。你可以说泡泡玛特很精准地回应了舆情上大量讨论的话题点;也可以说就这个好回复,其他的更难回复。
当然,还有网友问了,到底是不开除哪个工作人员?不开除说“79有点过分的”,还是不开除说“会有人买单的”。
08
扩充一个知识点。
公关处理明确有“员工”出现的舆情事件,强烈建议按照“企业”、“员工”、“用户”三者关系进行战略决策制定。
“员工”站位必须单独考虑。
注意,工资很高的高管,不算“员工”,就按资本家处理。掰扯就是高级打工人没有意义。
09
这次事件的评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网友们发的“同一句话”,但不一定是“同一个意思”。
大量的用文字发出的“工作人员只是说了实话”,对于公关来说,非常难以准确推测说这句话的人,站队在哪。
你仔细读,他一定是站队了,但是站队在哪就不好说了。
这种含糊说法的比例相当高,导致舆情乍一看“不是那么负面”,但是对于判断大家到底什么态度,造成巨大干扰。
作为公关,虽然很怕大家直接开骂,但是这种不说清楚的会很容易干扰判断,导致决策错误。
10
我再问一个,这波舆情的拉动者是谁?
如果简单把人群简单分成:不买的人,偶尔买的人,核心用户,你觉得谁是推动舆情的主力?谁的影响更大?
不买的人,会参与话题吗?
会的。
其实按照根本来说,不买的人,售价多少都跟他没有关系。
然而在舆情场,我一直说,不买的人,很有可能才是骂得最凶的。
他们会说什么?
![]()
![]()
我猜这些话是不买的人说的。
偶尔买的人,会参与话题吗?
我觉得是最少的。
有点相关,有不是那么相关的人,参与话题的程度,通常也是最弱的。
核心用户,会参与话题吗?
问题来了,复购的人会不知道“物料生产成本很低”吗?
如果是很有钱的对价格不敏感,要么不说话,说话也是说“哪里贵了”。
如果是在意价格,但是觉得这个钱花出去值得的人,好像也没什么要蛐蛐的。
那么一边买买买一边说贵贵贵的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负向舆情,让品牌方承压、妥协,从而促使价格降低。
11
再次强调,公关需要极其关注“谁在拉动舆情”。
企业里的各个部门,绝大部分都是围绕“用户”工作的,只有公关,眼睛看的是“所有人”。
热点事件的公关处理,有极其复杂的“对话”对象。99%的声明,明面上的发布对象肯定是“用户”,实际上是要经得起所有人的审视。而难度更大的,可能是这辈子都不会用你产品的人。
12
总体看来,整个事件的热度来得快,但也散得挺快。
关联性方面,除了带出前几个月股价大跌的“负面”,,没有波及其他。
至于负面程度,一开始会认为是绝对负面,看看舆情又会觉得好像也没那么负,但再仔细盘大家说这话的意思还是负向的啊。也算是迷惑性比较强的特殊案例了。
13
我觉得,不可能降价。
别想了。
更多关于品牌翻车案例的分享与评析,我们都会放在线下课《公关的理论与实践》中。
课程现场氛围超超超超轻松,学习形式超超超超自由,段子和吐槽超超超超丰富。全程带你丝滑吃瓜,无痛训练公关技能。
Tips:熟人有优惠哦,有任何问题欢迎扫码咨询助教。
上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