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
断亲的年轻人,正在退出家族群。
他们选择退出,不是不爱家人,只是彼此之间不熟悉了。
说是亲人,实际上只是比陌生人多了一层血缘关系。
因为陌生,插不进去亲戚们的话题。
因为血缘的影响,小辈无法反驳长辈感兴趣的内容、催婚催育的观点,久而久之感到厌倦和疲惫。
家族群从最初的温馨交流场所,逐渐变成了一群人的热闹,另一群人的话不投机。
于是,静音、消息免打扰、退群,成为了他们最后的选择。
![]()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
27%的成年人选择与一位亲密的家庭成员疏远关系。
或主动或被动地,子女与父母保持距离,父母与子女减少往来,亲戚与亲戚之间断绝联系。
显而易见,断亲成为了成年人远离“烂人烂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他们当中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
还记得那个“退出家族群的爸爸”吗?
博主@张悦宁宁宁曾分享过自己父亲“亲情断舍离”的故事。
老人平时爱分享,看到好看的内容、有趣的事,都会第一时间转发到家族群里。
但除了博主这个女儿,少有人捧场,亲戚对他的生活分享几乎不作回应。
对他来说,日常的喜怒哀乐无法联系起大家的互动交流,变成单方面的自说自话,家族群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他选择退群。
![]()
这个故事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讨论。
有人认同老人的选择,也有人觉得强求别人对自己的分享做出回应,并不合理。
不同的看法正在说明亲情关系变复杂了。
它可能是无条件的,被认为不应该因为互动减少而疏远;
也可能是有条件的,被觉得没有交流和共鸣的亲情只是形式上的束缚。
不同的人眼里,亲情代表的意义不同。
血脉的联系,在这样的认知差异里,变得越发脆弱。
![]()
断亲的原因,早在以前就有了答案,藏在那个网上流传甚广的问答里:
为什么现在的亲人越来越不亲了? 因为一直吃亏的不想再吃亏了,一直占便宜的占不到便宜了,渐渐的也就互不来往了。
基于利益关系的亲情维系,一旦失衡便难以继续。
而当亲戚间的交往变成了一种负担,或是需要不断付出却得不到回报时,人们自然会选择远离。
电视剧《小巷人家》中庄家两代人的关系便是如此。
庄超英、庄赶美、庄桦林三个子女中,庄父庄母偏爱小儿子,要求老大常贴补,觉得迟早会嫁出去的女儿应当为儿子有所牺牲。
庄超英和庄桦林默认了两位老人的安排,前者为了大家庭的和睦委屈妻儿,后者放弃工作独自下乡。
一家人的关系在这一代的委曲求全里,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然而到了下一代,这种不平衡的关系立刻崩塌。
![]()
庄超英的女儿庄筱婷对庄家内部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牺牲感到不解和愤怒,庄桦林的儿子向鹏飞对老人的偏心也心知肚明。
一心还想弥合两边关系的庄超英发现自己的努力毫无作用,问外甥是不是记恨老人时,得到的回答却是:
我们不恨,我们只是和他们不亲。
在老人对他人说他也是庄家的孙孙时,他还记得小时候分西瓜,留给他的是不甜的那一片。
他更知道如今的重视只不过是在这一代里,他变得“有用”,可以帮衬庄家。
一个家庭里,或父母或年长的兄姐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粘合剂”,平衡复杂的情感和利益纠葛。
![]()
但当老人年迈、兄姐在家庭中失去威信,纠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原本亲密的关系就会逐渐疏远,甚至走向决裂。
说到底,没有人愿意一直受委屈。
曾经那些被忽视的情感需求、被压抑的个人意愿,如同埋藏在心底的种子,在某个时刻破土而出,让人再也无法忽视。
于是,会出现“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罢了”的常态。
也能听到这样的心声:
平时本来就很累了,和长辈聊天,说了他们就要说教你,不说话长辈说你没礼貌。
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审视与亲戚之间的关系,不再愿意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而委屈自己。
他们意识到,与其勉强维系一段没有温度的亲情。
不如断掉不舒服的关系,给自己留一片清净的空间。
![]()
成年人的“断亲”,往往是静悄悄的。
微信上的聊天记录停留在某一年的节日祝福;
曾经热闹的家族聚会,渐渐变成“今天我有事,你们玩”;
逢年过节的问候,从面对面的寒暄变成了群发的消息。
那些看似亲密的称呼,背后却是越来越远的距离。
没有大张旗鼓的宣告,也没有激烈的争吵,只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联系渐渐变少,关系慢慢变淡。
最早关注“断亲”现象的社会学者胡小武早在这之前的十几年,便已经有了“断亲”的体验。
![]()
他记忆里的儿童生活,在江西新余城郊的农村。
每逢过年,每家每户都要轮流请吃饭,一家负责一天。
而他是母亲嘴里“一到过年就不着家”的孩子。
每去一家吃饭都要住个一两天,住到正月二十几号才可能回家。
逢年过节,他被派去给亲戚家送礼,亲戚也总是会留他吃顿饭。
基于日常的紧密联系,那时的血缘具备实用性。
回忆起童年经历,他还记得:
每年到了3月份,经常会青黄不接,我们就要找亲戚借一些谷子和大米,上百斤重。 这么大数量的粮食,只有亲戚才会借给你。
![]()
但等到他长大求学,定居在其他城市,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在长达二十五六年的时间跨度里,他逐渐变成别人眼中“一年到头只见一次面的外地亲戚”。
对他的生活不关心不过问,只有找人办事时才能聊上几句。
胡小武开始意识到现在大多数人依靠业缘、学缘、趣缘建立新的联系。
弱关系正在强化,而在血缘上建立的强关系逐渐弱化。
彼此各自忙碌着自己的圈子,志同道合的朋友取代了血缘上的亲近。
曾经的家族纽带,如今更多地被兴趣相投的伙伴和职场中的同事关系所替代。
人们不再依赖亲戚提供支持,也不再需要通过家族网络来解决问题。
![]()
与此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为这种疏离提供了土壤。
求学、工作、定居,亲戚之间的物理距离越来越远,心理距离也随之拉大。
邻里式的亲密交往模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独立但同时也更加孤独的生活方式。
将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真正关心的人和事上,而不是勉强维持那些让自己感到疲惫的一年见几次的亲戚关系。
于是,在外工作的人没有时间走亲访友了,留在老家的人也不愿意再串门闲聊了。
亲情的重要性被重新定义,从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变成了可以选择的情感连接。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
熟悉是从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像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锻炼出来的结果。
亲情由血缘关系而建立,通过不断的互动、理解和包容去维系。
不是累赘,是一种需要用心经营的情感纽带。
身边有个朋友,今年中秋节回家后,发现父亲和曾经有恩怨的亲戚和解了。
当初两家因为一块地闹得不可开交,从此断绝了来往。
逢年过节不会拜访,需要走礼的时候会刻意忽略对方,即使在同一个亲戚家里碰面,也会当做谁也没看到谁。
僵持了好几年,今年两家人却能坐下来喝喝茶,唠唠嗑,朋友大为诧异。
父亲却说起家族群里某某某去世了,葬礼上忙碌的人越来越老,群里也越来越冷清了。
年纪大了,争什么对错呢?
![]()
中年以后,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是健康的身体,家人的陪伴,也是见一次少一次的人。
很认同一句话:
最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如何保持独立,困难的是平衡和别人的关系。 真心爱人又不至于失去自我,衡量得失又不至于把他人当做工具。
人生短暂,我们不可能讨好所有人,不可能让每一段关系都尽如人意。
也没有一种关系是完美无缺的,亲情亦是如此。
当人们选择断亲时,往往是因为他们无法从这段关系中获得情感上的滋养,甚至感到被消耗、被束缚。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亲情都注定走向疏离。
![]()
不要走得太近,但也不用离得太远。
关键在于找到一种平衡,让彼此都能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温暖和意义。
无论是选择断亲还是维系亲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初心——
既爱别人,也爱自己。
参考资料:
1、新周刊:《赛博断亲的年轻人,率先退出家族群》
2、十点人物志:《“中年断亲潮”:父母离世,兄弟姐妹就散了》
3、人物:《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断亲?》
4、New Economist:《胡小武:回不去的故乡》
作者 | 微微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