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大鹅
原文发表于 2019年7月27日
![]()
我是两个孩子的家长,也是蜂窝的舰长(在蜂窝老师不叫老师,而叫“舰长”),上周我和两个孩子一起参加了7天的蜂窝夏令营。在这次夏令营中,我多受到了思维上的冲击,我的“主旋律偏好”在这里遭遇了“多元化”。
01
“未命名”与“……”——另类的组名
小组讨论启动时,我没有看到明确的目标,无法想象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有种赌一把的感觉……
舰员(在蜂窝学生不叫学生,而叫“舰员”)分组后,第一个任务是确定小组名称、口号,并讲述小组故事。就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舰员在小组讨论中开始了彼此熟悉。只见大嘴舰长手持扩音器不停地发出提示“给你们3分钟时间”、“还有1分钟”、“再给你们3分钟”……
舰员们热烈讨论着,喧闹中“N个3分钟”过去了,三个小组完成了任务,还有一个小组的名字难产中……
大嘴宣布:再给这个小组10分钟时间,其他舰员休息。
终于,最后一个小组完成了命名任务。这番讨论下来,他们取了什么样的名称呢?
没错,就是六个点,也是省略号的意思。他们说,小组有六个成员,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谁也不能说服谁。有人想到这样一个名称,于是得到大家的共识。
“你们的小组口号是什么?”
“口号被我们省略了。”
![]()
那其它三个小组取了怎样的名字呢?
-未命名
-冰红茶
-黑暗势力终结组
在我看来,“黑暗势力终结组”(蜂窝将现实世界中各种麻烦、问题的来源归结到“黑暗势力”,将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为“作战”)显得特别应景,而“未命名”与“……”好像是剑走偏锋。我心里寻思着,为啥这些孩子取不出响亮的小组名字呢?是因为团队刚刚组建,还需要彼此磨合吗?
当天晚上的舰长会议中,大嘴点评了这个环节,他觉得“未命名”与“……”是很有新意的名字。他的话提醒了我,这才是开放的眼光啊!当下我意识到自己带有“主旋律偏好”,特别容易认可那些积极正面的事情。
我这个偏好怎么得来的呢?想起自己之前参加过很多次领导力培训,通常也会有小组命名的讨论。我在成年人世界里看到的都是积极的、有象征意义的名称,从没见过省略号这样的另类名字。
的确,“黑暗势力终结组”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未命名”与“……”是消极的。对孩子们来说,在彼此刚认识,又面临时间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对小组名称达成共识,已经是成功了。
02
没人知道最后会发生什么
各小组成立之后,真正的作战开始了。
![]()
观看视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计划”,大家拓展了视野。原来,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人在挨饿、看不起病、不能上学……作为人类整体,我们面临着许多麻烦和问题。每个小组将会选择一个问题作为小组讨论的课题。
由于舰员哈哈生病,赫赫又自立门户而离开,“冰红茶”小组只剩两人,Eva和阿端。我主动加入了她们,壮大力量。
在头脑风暴列出的诸多问题中,Eva和阿端对“不平等”这一类问题最为关注。
不平等的现象有很多,如何具体化?
我分享了之前看到的新闻故事,有农村老人生病后担心自己治病要花很多钱,害怕拖累家人,于是选择了自杀;其实这些老人可能只是得了常见病,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治的。
Eva和阿端对这个故事很走心,她们决定攻克“有人生病无法治疗”这个黑暗势力。
![]()
在晚上的舰长会议中,我表达了自己的担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医疗信息不平等,这么复杂的社会问题,会不会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
这些孩子们真的能在5天之内解决问题吗?
他们会产生怎样的解决方案呢?
大嘴的回应惊到了我:“我们无法预知每个小组会产生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这有点像玩炸金花……”
我是第一次参加蜂窝夏令营,我以为只有我不知道,没想到总指挥也不知道!
大嘴后来的一番话让我明白,蜂窝的信念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内驱力,相信孩子会全力以赴解决问题的。
好吧,我从逻辑上能理解,人是好的,过程是好的(设计思维是有效的),孩子们是可以解决问题的。逻辑上是通的,现实会怎样呢?我拭目以待。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见证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快乐与艰辛:小组成员间的分分合合;Eva因解决问题时感到力量不足而哭泣;「黑暗势力终结组」的讨论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后又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夏令营的第5天,各小组都找到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此时,我终于见证了“相信”的力量!
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无条件地相信孩子能做到,孩子就可以做到。
如果我们的言行中透露出对孩子的质疑,孩子也会怀疑自己。
蜂窝舰长带着“相信”去面对舰员时,无需为他们降低目标的难度,只要去接纳、去支持就好了。
03
每个孩子能收获什么
每个舰员能在夏令营中收获什么呢?是学会了设计思维方法,还是带走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黑暗势力终结组」要解决的是“校园霸凌”问题。在讨论解决方案时,他们总觉得不对劲,好像事情没做到点子上。
大嘴引导他们用“5个为什么”重新梳理了校园霸凌发生的原因。当看到层层深入的回答后,只见若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她长出了一口气,放松下来。
原来,他们洞察到,很多校园霸凌的发生是因为一些人嫉妒别人的优点,于是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他们决定用“一节班会”的形式,让同学们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优点,当大家都能看到自身优点时,就不用再通过欺负别人来“炫酷”了。
![]()
于是,黑暗势力终结组信心十足地开始了“一节班会”的准备工作。趁他们休息时,我采访了修梵和若馨,想了解她们突然明白了什么,应用“5个为什么”有了什么效果。
我期待得到一个概括的回答,“我们之前是怎么想的,应用工具之后得到的启发是怎样的,二者有什么不同。”
结果呢,修梵和若馨给不出这样的回答。她们给我呈现了讨论过程,讲解了便利贴上的提问和回答。尽管我十分认可她们对人性的这一深刻洞察,我还是忍不住去问大嘴:“这是我们要达到的学习效果吗?她们真的会用这个工具了吗?”
大嘴说:“你期待的那种回答对孩子来说太难了。”
想想也是,那意味着孩子在讨论的同时要对讨论过程有清晰的回顾,这背后是超强的记忆力和抽象能力。看来,跟孩子在一起时我要放下成年人的标准。
若馨有了那样一种恍然大悟的体验,她对工具的应用已经内化成感受,可以说这是很不错的学习效果。
在各小组忙着完善解决方案的那个晚上,泉泉却在一旁寂寞地哭泣。最初,泉泉是“未命名”组的成员,后来她主动跟另外两个舰员成立了“MC战队”,解决防止老人上当受骗的问题。不料,因为泉泉帮助其它小组做了点事情,“MC战队”组长恼火地让她离开了小组。
泉泉非常郁闷,没有参加当天晚上的舰队总结会。
“未命名”组的蛋白,泉泉的老领导,听说了此事,马上带着Zoe去了泉泉宿舍。蛋白和Zoe直接坐到了泉泉的床上,跟她聊天解闷。
![]()
蛋白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自己之前的郁闷故事,泉泉被她逗笑了。看着三个女孩子有说有笑的样子,我在想,尽管泉泉没有加班加点搞建设,相信她也会有收获,友情和团队协作的体验已经植入内心深处。
这一天是夏令营收官前夜,我对自己一直探索的问题有了回答。在蜂窝夏令营,虽然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主线,但是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参与程度不同,每个小组解决的问题不同,我们很难设定统一的学习目标。
无论怎样,每个舰员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因为,他们都是有内驱力的孩子,在蜂窝的学习空间里,种种感受和体验留在内心,得以成长。
在蜂窝夏令营的7天里,不断袭来的常识冲击波让我放下了“主旋律偏好”,成年人的刻板标准,我变得更加开放。
作为家长或成年人,在面对孩子时,你会持怎样的态度呢?
2026年蜂窝南京冬令营还有名额,欢迎报名。联系微信:bigzui
![]()
蜂窝儿童宇宙——支持7-12岁孩子看见情绪,清晰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专为成长在中国内卷环境中的孩子设计,通过线上直播课程,线下营地支持和帮助他们理解并释放学校生活中的情绪,清晰地思考所面临的挑战,从而培养自主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能让孩子从现在开始认识自己,拥有选择自己现在与未来良好生活的能力和权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