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赶碳号科技
光伏主产业链企业,已经很久没有产品发布会了。行业尚在严冬,光伏淘汰赛还未见终章,光伏组件价格还未真正反弹,不少企业的生存甚至都遭遇挑战,当然无心也无力于举行产品发布活动了。
凡事总有例外。11月7日,TCL中环在北京中国大饭店这样的地标性场所,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星光耀界,共见新生”的新品发布会。赶碳号认为“共见新生”这个主题格外有深意——从某种角度理解,这或许也是TCL中环的一次重生。
在整个光伏产业陷入普遍亏损、信心低迷的背景下,TCL中环依然选择推出新品发布会,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它向行业传递出“技术创新仍是破局的唯一路径”,也向资本市场展示了企业从成本竞争转向产品驱动的决心。
对TCL中环自身而言,这场发布会并不是一场营销,而是一种“重启”,是“新生”——用产品重新定义确定性!
![]()
此次发布的多分片组件依托G12与G12R大尺寸平台,通过无损划片和高密度互联设计,将单片电池进一步细分,使电流更小、热分布更均匀、受光面积更大。
在光伏行业的漫长周期里,价格的起伏往往喧嚣而短暂,真正决定一家企业能否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规模,也不是成本,而是产品。
长期以来,赶碳号作为TCL中环的一个外部观察者,认为这家公司在过去两年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或许就是——“变革”。而这场变革的背后,其实是公司正在经历一场从制造驱动向产品驱动的深刻转变。当然,这只是赶碳号的外部视角,并非公司的官宣。
2025年前三季度,仍处在变革中的TCL中环,成绩单不算亮眼,实现营收215.7亿元,同比小幅回落,但公司单季度亏损环比已收窄超过8亿元。数字背后,更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公司的经营重心的调整:反内卷推动上游价格企稳的同时,公司的组织架构、产品体系、研发方向、全球化节奏,似乎都在围绕“产品创新”这一核心重新梳理。
如果赶碳号的上述观察符合基本事实,这将意味着,TCL中环正在以技术创新与产品策略,重塑自身的确定性!
01
如何从“材料冠军”转变为“产品驱动”?
如果要理解TCL中环今日的产品战略,必须从它长期的技术演化史讲起。
在光伏产业还以成本为主要驱动力的年代,中环便是少数几家坚持以“工程创新”驱动成本下降的企业。无论是从砂线切割到金刚线切割的代际变革,还是从 P型向N型、从156mm向210mm的尺寸演进,中环几乎每一次都走在行业前列。
这些看似微小的工艺革新,背后是持续二十年的积累。G12大尺寸平台的建立,使单片功率在结构上具备了扩展潜力;130微米超薄化技术,则让材料利用率、运输成本与系统效率之间的平衡更具弹性。光伏行业的“每一分钱改进”,都要靠这样的工程化细节一点点磨出来。
更为深远的,是公司在叠瓦与BC技术方向上的长期投入。实际上,早在1985年,中环成员企业就开始研究背接触(BC)结构,在上世纪末期便具备了实验室级别的加工能力。
BC的技术本质在于“去栅化”——让受光面完全无金属遮挡,提高光吸收率,并将电极全部移到背面,实现更高效率与更美观的外观。
在多年积累之后,TCL中环终成国内少数具备BC电池全链条量产能力的企业。BC技术与叠瓦结构的结合,不仅改善了温度系数,也让组件在局部遮挡条件下维持更高的输出功率。
这些创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种深植于企业文化的习惯:从材料到组件,从微观工艺到系统效率。
对TCL中环来说,“创新”不是一次跨越,而是一种连续的工程逻辑。它既是一种技术基因,也是一种长期主义的自我约束。
02
冠军赋能:TCL正在为中环带来什么?
![]()
赶碳号摄
与许多专注制造端的光伏企业不同,TCL中环背后站着一个更为强大的创新体系——TCL集团。
2024年TCL集团营收超过3100 亿元,全球用户超过13 亿,旗下的显示、电视、移动终端、家电产品在多个品类排名全球前二。2025年,TCL还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TOP级),以体育与科技结合的品牌形象,进一步确立其在全球消费者心中的位置。
现在,TCL这家以To C安身立命的巨头,正在引领TCL中环的产品战略升级——光伏产业价值链的出口不是硅片,光伏组件才能完成最终的价值兑现。光伏人都知道,这方面恰恰是中环过去的短板。
首先,是品牌与信任的全球化体系。在全球光伏市场的扩张中,品牌的影响力往往被低估。无论是在中东、拉美还是澳新地区,光伏项目的业主和金融机构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中,“品牌可靠性”正在成为重要指标。TCL作为全球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天然具备跨国运营经验和品牌背书。TCL中环的TCL Solar借助这一品牌势能,更容易进入当地市场,与分销商、开发商建立信任关系。这种信任转化为融资便利与合同稳定性,是纯制造型光伏企业难以复制的优势。
其次,是工业4.0体系的制造能力。TCL集团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大量智能制造经验,从AOI视觉检测、全流程 MES管理到柔性生产线配置,这套体系在中环的组件生产线得以延伸。多分片组件的关键工序自动化率已超过95%,出厂合格率达到99.9%,并实现了 RFID+VID的全流程追溯。这种高一致性的工业系统,为TCL Solar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了“可预期的质量”声誉。
第三,是以用户场景定义产品的能力。To C企业的最大特质,就是以终端用户需求为产品起点。现在,这种产品定义能力,正被TCL中环带入到光伏组件设计之中:在高温、高湿、沙尘、高盐雾等不同气候环境下,如何优化温度系数与衰减曲线;在彩钢瓦屋顶、山地和海上等复杂地形中,如何兼顾安装空间与遮挡容错;在分布式和BIPV场景中,如何平衡外观与性能——这些都被纳入产品设计逻辑。TCL Solar不是简单地卖组件,而是在用“消费级的体验思维”,重新定义工业产品的使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TCL集团的To C冠军基因,不只是品牌,更是一种系统能力的反哺。它让TCL中环在向To C市场转型的过程中,拥有了从品牌到制造、从设计到交付的完整链条。这种跨界整合能力,有可能成为其在产业低谷期稳住经营节奏的底层逻辑。
03
多分片与BC的逻辑:从组件创新到系统效率
光伏组件的创新,归根到底要回到一个指标——LCOE(度电成本)。
在价格竞争趋于极限的当下,任何能带来系统端收益的产品创新,都有可能成为光伏行业新的分水岭。
TCL中环推出的多分片技术,正是在这一逻辑下诞生的。
传统半片组件通过将整片电池切成两半,降低电流、减少串联损耗,而多分片技术则进一步将单片电池切成3片甚至更多,使电流更小、功率密度更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零间隙高密度矩阵互联设计,组件受光面积进一步增加,电流路径更短,热分布更均匀。
在大尺寸G12平台上,多分片组件功率可达760W(N 型),G12R版本可达 680W,较传统半片产品提升了一个功率档位。
这一变化并非是纸上的参数。
实际场景应用数据显示,多分片组件在弱光条件下的发电量提升约0.5%—0.7%,在局部遮挡条件下的发电留存可达67%,而传统半片组件仅约50%。
在高温环境下,组件表面温度降低1—1.5℃,热斑峰值下降40℃以上,长期运行可靠性显著提高!
对光伏系统的投资者而言,这些看似微小的效率提升,将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收益。
![]()
赶碳号摄
在同等容量条件下,多分片组件可节约0.0126元/W的BOS成本(支架、线缆、安装等),在土地成本较高的地区,节约幅度可达0.08 元/W。综合发电增益与系统节约,项目LCOE 可下降0.6%-1.8%。
这意味着,开发商在同样的度电成本目标下,可以上调约0.02元/W的设备采购预算。产品创新,最终回到了金融模型可验证的“系统价值”。
更关键的是,多分片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TCL中环现有的BC电池形成互补。BC组件在温升控制和遮挡容错上的优势,使其在分布式与高温场景下表现更优;多分片则在大基地与集中式电站中贡献更高功率密度。两者共同构成了从性能到场景的完整产品矩阵。
在量产层面,TCL中环的多分片组件年产能已超过15GW,全球出货累计 35GW,国内外市场均实现批量交付。
在经历了数年的价格博弈后,光伏行业重新回到产品和系统效率的竞争轨道上。多分片与BC的结合,意味着TCL中环已经从单纯的制造改进,转向以系统思维驱动的产品创新。
04
组织变革与财务纪律:TCL中环如何穿越周期?
![]()
客观说,2024年到2025年,对TCL中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调整期、阵痛期。
最近一年,公司重新审视了长期扩张带来的组织惯性,进行了“适度一体化、强化创新驱动、聚焦全球市场”的战略重组。
在组织结构层面,公司将硅片、电池、组件环节的研发与制造边界重新划定,强化产品研发部门与市场、项目部门的直联机制。研发团队的任务不再仅仅是追求实验室效率,而是要围绕客户需求、项目收益率和长期可靠性来定义产品。
这使得工程师文化深厚的TCL中环的技术路径,从“工艺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
在财务层面,公司以现金流为底线,严格控制资本支出节奏。公司在业绩说明会上反复强调“战略牵引、创新驱动、先进制造、全球经营”,并把“降本控费、组织效率、研发效率提升”作为对抗外部波动的抓手。
公司管理层多次强调“财务纪律”与“创新驱动”并行的重要性——创新必须要有现金流支撑,而现金流的质量,反过来将检验创新的有效性。公司三季度亏损环比收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年内仍保持正值,含票据口径13.08亿元,反映出现金流底线思维与周转效率的重建。
与此同时,公司在全球化布局上选择了更为稳健的节奏。
菲律宾被确定为BC电池与组件的海外制造基地,以匹配欧洲与东南亚的高溢价市场;与多家央企、国企建立的战略合作,使其在国内大型电站项目中保持渠道稳定。
“适度一体化、海外突破”的策略,让TCL中环既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也保留了在新一轮行业整合中的灵活度。
经历了产业低谷与变革阵痛的TCL中环,似乎更像一家在重新校准的企业:它不再以速度与规模定义成功,而是用组织效率、财务纪律和技术成果,来衡量自身的经营成果与商业价值。
后 记
如何把ToC的经营哲学,复制到ToB的体系里
在光伏行业的长周期竞争中,企业的真正壁垒从不是规模,而是产品定义与系统实现能力。TCL中环业务迭代转型的故事,是“制造导向”向“产品导向”的转变,也是“工程创新”向“系统创新”的延伸。
它的创新基因,源自多年材料与工艺积累;
它的产品哲学,来自TCL集团在To C领域长期所形成的用户洞察与工业体系;
它的战略重心,正从单点效率转向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收益。
多分片与BC尚未完胜,但已现良好开端,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这种经营哲学的落地实践——当一家公司能以每0.01元/W的系统价值持续改进,并用工业化方式批量复制时,它其实就掌握了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
光伏行业的未来,不仅属于能做出更高效率电池的企业,也属于那些能把“产品力”变成“金融模型”的企业。
TCL中环正在做的,正是这件事。
它以创新为起点,以系统效率为落点,以全球品牌与制造体系为支撑,在动荡周期中重新定义了“稳健增长”的含义。
在产业重构的关键节点,TCL中环正在试图用产品证明:真正的竞争力,不是逆势求生,而是用创新,重新定义企业在这轮周期里的方向。
编审及统稿:侦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