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短暂握手——中国原定11月实施的出口管制突然暂停一年,而特朗普刚说完稀土"毫无障碍",转头就拉上G7搞起关键矿产联盟。这出戏码,像极了80年前驼峰航线上那些满载钨矿的运输机,只不过今天换了个战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看看历史就知道多讽刺。1942-1945年间,美国每三吨进口钨矿就有一吨来自中国,锡矿也有近两成靠我们供应。那时候的"驼峰航线"哪是什么人道主义通道,分明是条双向输血管道:美军运输机冒着40%的坠机率运来武器弹药,返程时货舱塞满中国钨砂去造穿甲弹。这种被学者称为"金属纽带"的合作,本质就是赤裸裸的生存博弈——中国需要枪炮抗日,盟军需要矿产造武器。
但历史早就剧透过结局:1937年前中国还是德国最大钨矿供应国,卢沟桥事变炮声一响,贸易说断就断。等到二战后期美国感觉矿产供应不稳,立刻转头开发南美替代资源。所谓战略合作,永远跟着利益红线走。
![]()
如今稀土重演这场大戏。中国掌控着全球70%产量和90%加工能力,美国军工、电动车、半导体哪个离得开稀土?但现实比剧本更残酷:十年前中国稀土还卖成白菜价,现在把筹码握紧。特朗普政府一边谈合作,一边忙着建战略储备、搞价格管控,G7甚至凑了2000万加元搞研发联盟——这架势,分明在重演二战末期美国开发替代资源的旧招。
有个规律始终没变:政治暖风时,矿产就是"互惠共赢"的典范;关系遇冷时,资源秒变战略杠杆。但历史也警告过,资源牌打不久。
![]()
最值得玩味的是角色互换。当年中国只能出口原矿换装备,现在稀土产业链从采矿到磁材全掌握在手。这就像驼峰航线的升级版——以前我们提供原料,别人造飞机;今天我们可以选择提供稀土成品,也可以选择卡住冶炼技术。
说到底,战略资源的博弈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国家实力的动态平衡。当美国在多伦多宣布组建矿产联盟时,仿佛看见1944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南美勘探钨矿的影子。但这次不同在于,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靠资源换生存的弱国,而成了手握全产业链的玩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