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市场热闹得很。沪指重返4000点,创下十年新高,朋友圈里一片欢腾。可我认识的老张却愁眉不展——他的账户净值还在3000点水平徘徊。这不禁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入市时的自己,也曾被这样的"指数繁荣"迷惑过双眼。
![]()
一、全球宽松周期的十字路口
眼下全球金融市场正处在一个微妙的时刻。美国银行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全球央行降息次数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但就像喝多了咖啡总会迎来清醒时刻一样,这场流动性盛宴也到了该买单的时候。
法国兴业银行的分析师们最近提醒我们一个有趣的现象:宽松周期顶峰反而可能是利好消息,特别是对小盘股和低杠杆股票而言。这话听起来像是安慰剂,但细想确有道理——只有当市场开始预期加息时,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时刻。
![]()
不过这次的情况有些特殊。当前美股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部分行业(比如那些炙手可热的AI概念股)的泡沫程度让人想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如果把"AI热潮"这个滤镜拿掉,标普500指数的盈利增速会立刻现出原形。
二、A股的"新高困境"
说回我们的A股。2025年10月30日沪指创下十年新高后开始调整,当时不少朋友慌得不行。结果呢?才7个交易日就重返4000点上方。表面看是多头大获全胜,但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
11月6日那天我做了个统计:虽然指数两天反弹了1.2%,但个股方面只有2000家出头上涨,占比还不到四成。更扎心的是,从8月25日市场进入震荡阶段以来,虽然指数创了新高,个股平均涨幅却只有2%,落后指数50%。
这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现在的A股何尝不是如此?指数天天创新高,散户的账户却像被施了定身法。很多人把这归结为运气不好,要我说啊,"运气"这顶帽子扣得实在冤枉。
三、走势背后的障眼法
股市里有句老话:"所有的因素最终都会反映在走势当中。"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反映在交易当中。走势就像魔术师手中的扑克牌,你看到的永远是他想让你看到的那一张。
举个例子:
![]()
这只股票连续两次大幅震荡后神奇翻盘。如果单看走势图,谁能预料到这个结局?同样的剧本换只股票演:
![]()
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看似要企稳的时候突然掉头向下。为什么同样的走势会有截然不同的结局?答案就在交易行为的本质里。
四、量化数据揭示的真相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抱歉用了俗套的词),我越来越依赖量化数据来拨开迷雾。十年前我开始使用的那套量化系统(为避免广告嫌疑就不提名字了),成了我看清市场的"第三只眼"。
![]()
这张图里的橙色柱体代表的是机构资金的活跃程度。左边那只股票震荡时机构资金持续活跃,右边那只则逐渐撤离——这就是同样走势不同结局的终极答案。
我突然明白过来:市场就像黄浦江的水面,我们散户看到的只是波浪起伏的表象,而量化数据能带我们看到水下暗流的真实走向。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放下对指数的执念:在这个5000多只股票的市场里,指数越来越像一件皇帝的新衣。
警惕信息陷阱:那些铺天盖地的利好消息、专家点评很可能是精心设计的诱饵。
寻找适合自己的工具:就像上海人吃大闸蟹要配姜醋一样,炒股也要找到趁手的工具。
关注实质而非形式:与其盯着K线图发呆,不如多研究交易行为背后的逻辑。
写到这里突然收到老张的微信:"你上次说的那个量化工具我试用了下,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股票总是不涨了…"看着这条消息我不禁莞尔——十年前如果有人这样点拨我该多好。
最后说回开篇那个全球宽松的话题。渣打银行的Eric Robertsen说得对:"近期市场的反弹可视为一场'金融环境交易'。"而我们散户要做的不是预测环境何时变化而是学会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的本领。
免责声明: 本文所涉信息均来源于公开渠道整理分析所得内容仅供交流探讨之用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如文中引用数据或观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笔者删除另郑重声明本人从未设立任何收费群或开展荐股活动凡以此名义联系者均为诈骗行为请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