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欧盟正式宣布,要调查英国矿业巨头英美资源集团把镍矿业务卖给中国五矿集团这事
谁能想到,一场发生在南美的矿业交易,居然把欧盟、英国、中国都拉进了一个“资源漩涡”。
事情刚刚发生,11月5日,欧盟突然对一桩看似正常的买卖启动调查,英国英美资源集团把巴西一个超级镍矿卖给了中国五矿集团,欧盟立马跳出来说:不行,我们得查查。
这不是小动作,这是全球第三大镍矿,年产能4万吨,储量520万吨,背后牵动的,是新能源产业链的未来。
镍,不是什么稀奇玩意,但它在这个时代的位置,已经不亚于20世纪的石油,尤其在电动车和不锈钢制造上,镍就是命根子。
问题是,中国虽然消费全球63%的镍,但储量只占3%,进口,成了刚需,而这次五矿集团的收购,目标正是全球最赚钱、最环保、最稳定的巴西镍矿之一。
这笔交易看起来有理有据:英美资源集团本身就打算“瘦身”,专注核心业务,早在2024年就启动了资产剥离计划。
而这个巴西镍矿,被列为“非核心资产”,自然是个优先出手的对象,五矿集团出价不超过5亿美元买下,3.5亿现金+最多1.5亿的附加条款,这价格在国际矿业圈里相当划算。
更关键的是,这座矿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而且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处于全球前25%,就算镍价再跌,也能稳稳赚钱,这可是放在谁面前都眼馋的“香饽饽”。
表面上看,欧盟的理由是“担心影响市场竞争”和“镍资源供应安全”,毕竟,欧盟一年要用掉80万吨镍,这座矿一个人就能提供5%,说到底,欧盟怕的是,资源被中国拿走了,自己以后吃不上热乎的。
这背后,其实是更深的焦虑:在新能源产业链上,中国已经坐稳了头把交椅,光是镍精炼产能,中国就占了全球65%。
再加上锂、钴、稀土这些“新石油”,中国在原材料加工和电池制造上已经有绝对优势,如果连原矿产地都被中国企业收入囊中,那欧盟的新能源转型计划,怕是只能靠“画饼”过日子。
这不是空担心,欧盟正全力推进“2035碳中和”目标,电动车替代燃油车是核心路径,而镍,就是电池的主材之一,这时候发现关键材料的“命门”在别人手里,欧盟自然坐不住了。
有意思的是,这场风波不仅仅是欧盟的“单方面操作”,美国那边也不甘寂寞,美国钢铁协会早早就呼吁白宫干预,理由也是“关乎国家安全”。
这就变成了西方对中国资源控制权的集体焦虑,你买矿我就查,你投资我就审,你扩产我就说你“非市场行为”。
欧盟这次显然没打算轻易放行,之前两家公司已经承诺,未来十年保障欧盟的镍铁供应,但欧盟官员一句话就否了,说这还不够,接下去,欧盟将花四个月时间深入调查,最晚要在2026年3月20日前给出决定。
到底是批准、附条件批准,还是直接否决,这场“镍矿风云”还没到终局。
锂、钴、镍,这些名字曾经只是化学课本上的符号,如今却成了各国政府的战略焦点,新能源革命表面上是环保,是绿色转型,但背后拼的是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链的控制力。
从非洲到南美,从印尼到澳洲,中国企业早已布局多年,反观欧美国家,过去几十年忙着去工业化、搞金融化,等到能源转型的冲锋号吹响,才发现上游资源已经不是自己说了算。
于是,“安全化”“审查”“干预”成了他们的新武器。
但问题是,这种干预,真能解决自己的资源焦虑吗?如果每一笔跨国交易都要政治部门审批,全球市场还有什么信心可言?国际商业还有多少空间?
这场风波其实揭示了一个全球化的新矛盾:一方面,大家都说要开放、自由贸易;另一方面,一遇到关键资源,就开始筑墙设限、层层设卡。
就像这次的镍矿交易,明明是你情我愿的商业决策,结果却变成了地缘政治的“新战线”。
当然,从中国视角来看,这种趋势并不意外,中国早就清楚:关键资源不能靠别人施舍,必须靠自己掌握主动权,而五矿集团这样的央企,就是在这个逻辑下诞生的“战略执行者”。
这次收购,无论最终命运如何,至少说明了一件事:中国在全球资源布局上,已经不再是“后来者”。
镍矿只是个开端,后面还有锂、钴、稀土,各国都在找自己的“上游之路”。
而像欧盟这种“中间大户”,既不愿让资源流出,又缺乏足够的掌控力,只能在博弈中试图划出“安全边界”。
可是,全球化的市场规则,真能被人为划线吗?眼下,这场镍矿风波还远未结束,而围绕资源、产业、地缘的全球新棋局,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欧盟将调查英国矿业巨头向中企出售镍矿,中方回应——观察者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