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签了协议,却像被套上了“紧箍咒”,外表是贸易合作,条款里却藏着“选边站”的陷阱。
据外媒披露,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马来西亚、柬埔寨签署的新贸易协议中,悄悄加入了一条关键内容,如果这些国家跟“某个国家”签了美国不喜欢的协议,美国就可以立马撕票。
这“某个国家”是谁,不言自明,熟悉的手法,熟悉的套路,特朗普又把“毒丸条款”翻出来用了,只不过这一次,目标更明确,指向也更锋利。
这并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玩这套,在他上一次担任总统时,《美墨加协定》里就埋下了类似的机关。
那时候,美国明确写进协定:如果加拿大或墨西哥跟“非市场经济国家”签自贸协定,其他国家有权退出协议,说白了,就是谁敢靠近中国,美国就拍桌子走人。
如今版本更狠,新协议里,美国不再遮遮掩掩地提“非市场经济”,而是模糊地说“损害美国根本利益”就可以退出。
这种说法可宽泛得很,解释权牢牢攥在美国手里,换句话说,只要美国说“我不爽”,就能单方面终止协议,这已经不是商业谈判,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工具。
这背后的意图也不难猜,特朗普政府的算盘很清楚:把贸易协议变成“战略武器”,逼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做选择,不准一脚踏两船。
更进一步,美国还想借此重塑“亚洲工厂”的格局,试图把产业链从中国搬到东南亚,但又要这些国家听美国的调子唱戏。
问题是,现实远比美国设想的复杂,马来西亚和柬埔寨不是棋盘上的棋子,它们有自己的算盘和难处。
一方面,中国是它们最大的供应商和投资国;另一方面,美国是主要的出口市场,这本来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但美国这条“毒丸”一塞进去,平衡瞬间被打破。
马来西亚的反应就很真实,协议一签成,马国内部立马炸锅,前总理马哈蒂尔就直接开炮,质疑这条涉及“配合美国制裁”的条款是否侵犯国家主权,他说得很直白:难道我们要跟着美国的指令来决定和谁做生意?
而柬埔寨那边也有点“骑虎难下”,协议看起来是个好消息,但实际收益非常有限,据彭博社测算,柬埔寨从这份协议中获得的关税减免,连其总出口额的1%都不到,换来的却是对美国的全面“听命”,这买卖,怎么看都是“高代价低回报”。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确是在给中国“设障”,不少跨国企业通过东南亚绕过对华关税,搞“转口贸易”。
如果美国将来真按这条新协议“动手”,比如对这些通过马来西亚等国家中转的中国产品加税,无疑会给中国出口制造麻烦。
但问题也来了:东南亚国家真的愿意为美国去断中国的链吗?越南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它虽然和美国谈判,也接受一些美方条件,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升级、中国投资项目等方面,却依然动作频频。
说到底,这些国家并不想在中美之间“站队”,而是更希望在夹缝中“周旋”,多赚一点是一点。
更关键的是,美国这种“毒丸条款”并不具备普遍吸引力,像欧盟、英国这些主要经济体,根本不接受这种条款,哪怕是靠着美国的出口市场也不愿意牺牲自己的谈判自主权。
而东南亚国家的产业链和中国已经深度绑定,光是越南的电子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就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真要强行“脱钩”,不仅这几个国家扛不住,美国自己也吃不消。
美国这一招看似狠,其实也暴露出自身的焦虑,在全球供应链日益交织的今天,靠单边条款胁迫他国选边站,本身就与多边主义背道而驰。
特朗普政府把贸易协定变成外交施压工具,结果只会让更多国家提高警惕,削弱自身信誉。
而中国的应对,相对更稳健,一方面,中国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打造更紧密的产业链联盟;
另一方面,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力争在多边框架下实现共赢,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与美方的强硬“绑定式外交”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格局,通过扩大内需、强化自主创新,提升经济韧性。
这种调整方向意味着,即便外部环境恶化,中国也有空间“以我为主”,不再轻易被外部攻击牵着鼻子走。
特朗普的“毒丸条款”是一份政治考卷,给东南亚国家出了个难题,也给全球多边体系亮起了警示灯。
贸易不应是选边战,更不该被当成地缘工具,中国的回应不是对抗,而是稳住节奏,走自己的路,未来的亚洲,或许比这场“忠诚测试”更复杂,也更值得期待。
信息来源:警惕!美国强行嵌入毒丸条款,“测试东盟忠诚度”——观察者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